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高福在2022凤凰网财经云峰会上,就“新冠到底是不是大号流感”、“为什么打了疫苗还感染”、“新冠病毒已经找到多种动物宿主”、“为什么有症状却测不出阳?”、“中医中药对新冠有效吗?”等问题为广大网友做了一一解读。
高福谈疫情形势:现在是清病不清毒,病毒是清不掉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高福分享了对新形势下疫情防控及对人类病原的思考。他认为目前防疫的总方针、总原则是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针对目前的放开政策,高福指出,新冠疫情在武汉暴发之后,就开始压下去,三年来病毒一直时不时地会从国外输入进来,但是每次都压了下去。2022年年初以前,是可以把病毒清零的,国内没有病毒,下回再出现病例又是从境外传进来的。所以当时可以实现动态清零。
“但今天病毒清不了了,我们只能最多清病了,这就是现在的措施是,清病不清毒,病毒是清不掉的。”高福强调。
高福:奥密克戎还会变,按原来命名方法24个字母用两遍都不够
新冠病毒仍在不断变异。2022年年初还有德尔塔在全球蔓延,今年逐渐被奥密克戎取代。现在还有各种变异的奥密克戎亚变种。针对有人说奥密克戎不变了这种说法,高福表示这是不对的,奥密克戎其实在变,只是如果再按过去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的命名方法,恐怕24个希腊字母用两遍都不够。所以虽然命名委员会没有继续变换命名,但实际上还有各种各样的亚变种。
高福:奥密克戎各亚种变异其实很大,比原始株到阿尔法的变化还大
说到奥密克戎病毒的变异,他表示,奥密克戎的变化,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上,有的绝对超过当年从原型病毒株变到阿尔法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变化。从质量上看,就是对免疫逃逸、受体结合的基本生物学特性的改变。
高福感慨:“我们现在面临的形势前所未有,就是因为我们的测序技术、诊断技术、PCR技术,整个技术的进展,让全球第一次看到,病毒就这么变化,病毒就这么诡异,病毒就这么狡猾。”
新冠到底是不是大号流感?高福回应
奥密克戎病毒毒力究竟有多强?为什么说是“大号流感”,但很多人还是有症状?
他表示,相比早先发现的原型毒株,奥密克戎的毒力变弱了,但是它还没有弱到像季节性流感那样。大家都说“不就是个大号流感吗”?那要看从什么角度命名“大号流感”,如果这“大号流感”是像1918年那样的大流感,那是很厉害的,如果把它看成是一个大号的季节性流感,那它的毒力比季节性流感要大多了。
高福强调,恐冠症不对,轻冠症也不对,绝对不能轻敌。“我经常讲的一句话是,狼就是要吃羊,狼是肉食动物,奥密克戎要在人体内存活,它们还没有演化成像羊,吃点草就行了,就在人体内待一待就好了,可以不致死,可以不致病,可以无症状,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大生态观,所以不能轻敌。”他说。
目前北半球已进入冬季,疫情上升很快。但高福指出,尽管现在面临新冠,但1918年的大流感据估计死亡了2500万到5000万人。如今全球统计的新冠死亡人数小于700万。“这就是科学的魅力,科学帮助我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全球开发了那么多疫苗,全球有各种各样的办法,其实人类还是取得了伟大成就。”高福说。
高福:很多“卡脖子”问题其实是“卡脑子”的问题
高福表示,社会发展出现了好多“卡脖子”问题,而其实多是“卡脑子”问题。“好多时候我们的‘卡脖子’问题,是因为我们思想不够,换个思维、换个角度,许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他说。高福举例称,过去两弹一星、高铁,包括疫苗,都看似是“卡脖子”问题,实际上只要灵机一动,换个思维,问题都能解决。
因此,在他看来,人类要真正跳出这个圈子,解决“卡脑子”问题。比如面对新的疫情形势,就要多开动脑筋,有些事情完全可以通过常识解决。
“我们现在在处理好多事情的时候,违背了常识。”他表示,有些事情通过学习,获取知识,用知识可以解决问题。有些问题常识、知识解决不了了,需要向科学要答案。
高福:现在新冠谣言很厉害,要防范“信息流行病”
他认为,目前防疫的总方针、总原则是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大约今年11月20日开始,中国疫情有上升之势,网上出现大量谣言,把正确的信息和不正确的信息混在一起。针对这一现象,高福提醒,现在既要防新冠疫情,也要防“信息流行病”。
他介绍,所谓“信息流行病”,是2002年全球提出来的,在SARS期间被广泛采纳,如今COVID-19出来以后又被全球再次加强。“这个病叫infodemic,在流行期间,我和美国的福奇博士商量,说它的病原是什么?我们起了一个名字,合成词‘Inforus’,研究这门学问叫‘Infodemiology’。”高福说。
高福:病毒已找到水貂、白尾鹿等动物宿主
谈到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他指出新冠并非人类第一次遭遇的病毒,在十四、十五世纪遭遇的鼠疫、黑死病,在欧洲半数人因黑死病死亡。“所以巴斯德曾说过,‘先生们,微生物说了算’。”
如今新冠病毒一直在变异,高福指出,这是病毒和人体免疫系统相互适应的结果,病毒变异还开始适应各种各样的动物。目前水貂、白尾鹿等都开始感染新冠病毒,除了人以外,病毒又找到了自己新的宿主。
高福:现在大白口罩变成新污染物了,都跑到海洋里边去了
他指出,现在大白口罩已经变成新的污染物,都跑到海洋里边去了。他倡议大家关注这件事情,号召大家记住全球“壹健康”的概念,也即“全健康”、“协同健康”或“同一健康”,“因为一个字,One world,地球健康,要保障环境、动物和人统统健康。”他说。
“你们知道我们的躯体有多少微生物吗?我们每个人带着10倍于自己细胞数的各种各样的微生物,所以人体跟微生物的关系是Tom and Jerry Story。”高福强调,病毒是地球的,没有国界,没有护照、不申请签证,科学也是无国界的,呼吁全球要团结来解决这个问题。
高福:中国疫情防控对现代公共卫生作出了贡献
高福认为认为目前防疫的总方针、总原则是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高福将应对新冠应急事件总结为“科学求真,行政务实”。科学方面,一定要有科学基础,要让公众理解、参与、依从,最后靠强有力的行政决策。
在高福看来,中国对现代公共卫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为中国走的是不寻常的路,2022年之前,一直都是传入一起灭一起,动态清零。他打了个比方,这就像喷泉一样,出来灭下去,而国外像湖水。如果中国发生的疫情是海浪,那么全球发生的是海啸。
也正因此,高福指出,中国可以做很多别人做不了的事。“比如我们发现,病毒可以通过冷链传播,就因为中国‘地面’是干净的,所以它可以看到是哪个地方出来的水,这个是非常明确的。”
为什么有症状却测不出阳?高福解答
高福指出,“新十条”特别强调的是重点人群的加强针疫苗打起来,分层次、分类进行防控。但在冬天尤其是北方的冬天,现在的状况是多种病原流行交织,包括流感、细菌、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等,各种病毒到冬天都会引起感冒,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
“好多同志是症状很厉害,觉得自己阳了,但一测全是阴性。那他是怎么回事呢?一般情况下可能是混着这些病毒,所以这就是现在最大的麻烦。”高福表示。
阳了怎么办?高福:分类分层医疗,“3W”防护不能忘
传染病的三大要素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要防控疾病,也要抓住这三大要素,保护易感人群,包括打疫苗、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要把传播途径堵上,阻断病毒的传播。
那么阳了以后怎么办呢?高福表示,要分类分级管理,分类分层医疗。医疗体系要职责分明,大医院、小诊所、社区服务中心、疾控系统等要职责分明,不要产生医疗挤兑。
高福指出,阳了以后很显然还要监测血氧饱和度,病毒载量和症状的关系非常明显,所以要想办法降低病毒载量。现在有各种药物,发烧要退热,对症治疗,这就是我们现在能做的事儿。另外三大件也不能忘,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3W”这个绝对不能丢掉。
为什么打了疫苗还感染?高福解答
他强调,“大家不要忘了,这是一个突破感染,这是一个科学问题,留给科学家慢慢研究,现在很多问题不能百分之一百回答,给科学点时间。”
高福表示,“全球疫情三年来,一个重要的大数据告诉我们,有疫苗是可以保护重症和避免死亡的。只要有生命,就能留得青山在,所以我们一定不要怀疑疫苗,把疫苗打起来。疫苗的四级防护,防感染、防发病、防传播这三级可能受到了挑战,但是防重症、防死亡这一级是非常有效的。就是打了疫苗后可能症状会很轻,可以减轻疾病负担,大家不要怀疑这个。”
高福指出,目前全球50款疫苗获得了批准,人类在疫苗上第一次这么团结。中国13款疫苗上市,相当不容易。“很早以前我就在讲,如果全球不共享疫苗,病毒将共享世界,所以疫苗是全球公共产品,大家一定要共享。”他说。
高福:原型株疫苗对奥密克戎保护效力下降,要加快批准二代疫苗
我们团队做了好多工作来比较疫苗的作用。研究发现,第一代疫苗对原型株和现在出现最新的XBB、BQ.1.1、BF.7这些,它的保护作用是下降了,有一点点保护但差的比较明显。但是如果把疫苗再做成奥密克戎特异株,把它的综合做成二代疫苗,就是疫苗里面包括一个奥密克戎,明显的保护在上升。所以今天鼓励大家打第四针。
“我们也正在推动国家药监局CDE,尽快能够按照流感批准疫苗一样,对新冠疫苗也按这种方法来批准。也就是说不建议再做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了,由原来的原型株换成了一个奥密克戎的某一个变异株,就直接批准。但大家也要理解,作为监管部门,一定要给大家一个安全有效的疫苗,大家真的不能着急,这就是科学。”高福表示。
中医中药对新冠有效吗?高福权威解答
高福指出,防治新冠还要把药物研发起来,不能最后没有药物。到今天我们有多肽类药物,我们也有小分子药物,中国还有中药。具体的药物包括Paxlovid和Molnupiravir,中国的阿兹夫定,以及中国刚刚宣布的由宁光院士带领团队的君实VV116的临床试验。所以这些药物都在做。中医中药的“三药三方”,也在发挥一定作用。
“那么中医中药到底管用吗?我们现在做的一项工作,叫微生物组—代谢产物—中药,它能够形成一个生态圈,已经在中药里边找到好多有效的成分。大家也要相信,我们希望能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读。”高福表示。
“现在有好多抗体类的鼻喷剂,有好多种选择。我们实验室有一种正在开发的IgM型雾化和鼻喷ABC—5100,也有与深圳一家公司合作的抑制病毒膜融合抑制剂HY3000,现在正在进行二期临床,这些药物研发也一步一步地走在前面。”高福透露。
以下为高福演讲实录:
尊敬的凤凰网财经峰会的组织者刘总,各位同道、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2022凤凰网财经峰会,能给我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思考我们在新形势下的疫情防控,和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
作为一个曾经也管理过中国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的同志,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工作者,我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新形势下的疫情防控,和对人类病原的思考。
首先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总方针、总原则,今天我们财经峰会就是要考虑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我们的主旋律。
今天我们讨论了很多问题,我们的社会发展出现了好多“卡脖子”问题,我想先提出一个“灵魂之问”,到底是“卡脖子”问题还是“卡脑子”问题?好多时候我们的“卡脖子”问题,其实是我们思想不够,换个思维,换个角度,许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在过去两弹一星、高铁,包括疫苗,今天我要重点讨论的,都看似是“卡脖子”,实际上我们灵机一动,换个思维,问题都解决了。这是所有人都知道我们过去取得的成就,列清单的时候一定有这些清单。
在2019年我组织翻译出版了《创造力危机》,其实不光是在中国,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大家都在讨论人类走到今天,我们面临的是创造力危机,人类需要多思考。
人类要真正跳出这个圈子,解决“卡脑子”问题,今天我们面对疫情的新形势,下一步我们怎么转?就是要多开动脑筋,有些事情完全可以通过常识解决,大家难道不觉得吗?我们现在在处理好多事情的时候,违背了常识;有些事情通过学习,获取知识,用知识可以解决问题。有些问题常识、知识解决不了了,需要向科学要答案。这就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这么一个大形势,科学、知识、常识。
那么先看看现在疫情的国内外大形势是什么,看看新冠变异株。大家看左侧这张图,天蓝色的图告诉大家,2022年年初还有德尔塔在全球,逐渐被奥密克戎所取代,现在这个灰绿色的,已经全部都是奥密克戎。再把奥密克戎单独放开,奥密克戎又出现了右侧这张图,各种各样变换的奥密克戎亚变种,所以有的人说到奥密克戎不变了,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奥密克戎其实在变,命名它的时候,如果再按一开始的命名方法,再这么命名下去,人类恐怕24个希腊字母用完了,所以命名委员会停在这儿不动了,实际上还是有各种各样的亚种在这里,如果按照早些对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的命名,现在我们24个字母,用两遍都不够用了。奥密克戎的变化有的绝对超过当年从原型病毒株变到阿尔法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变化,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质量就是说对免疫逃逸、受体结合基本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所以大家看到,我们现在面临的形势,前所未有,就是因为我们测序技术、诊断技术、PCR技术,整个技术的进展,让全球第一次这么看:病毒就这么变化,病毒就这么诡异,病毒就这么狡猾,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形势。
我们再想一想,奥密克戎还是个新冠病毒,大家在讨论,怎么原来说没症状,怎么现在有症状了?奥密克戎的毒力相对来说比早先发现的原型毒株,毒力变弱了,但是它还没有弱到像季节性流感,大家都说不就是个大号流感吗?看你什么角度命名大号流感了,如果你把大号流感比作1918年的大流感,那1918年的大流感很厉害,如果你把它看成是一个大号流感,指的是季节性流感的大号,那它比那个要大多了。我经常讲的一句话是,狼就是要吃羊,狼是肉食动物,奥密克戎要在人体内存活,它们还没有演化成像羊,吃点草就行了,就在人体内待一待就好了,可以不致死,可以不致病,可以无症状,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大生态观,所以不能轻敌。恐冠症不对,轻冠症也不对,绝对不能轻敌。
现在全球报告的病例,所谓的第五波,大家看到了,北半球现在到了冬季了,所以它上升很快,因为想想尽管我们现在面临着新冠,和1918的大流感相比,1918的大流感据估计死亡了2500万到5000万人。今天全球统计的死亡小于700万,这就是科学的魅力,科学帮助我们不到一年的时间,全球开发了那么多疫苗,全球有各种各样的办法,其实人类还是取得了伟大成就。
看我这个图的最左侧,蓝色的,这是武汉当时的情况,接下来就开始下去,然后三年来病毒一直时不时地会从国外输入进来,但是每次出来都压下去。我们动态清零,2022年年初以前,我们可以把病毒清零,没有病毒,下回再来又是从外边传进来的。所以动态清零达到了可以清零,今天的动态清零,病毒清不了了,我们只能最多清病了,这就是现在的措施是,清病不清毒,病毒清是不掉的。
大家看最近,所以到2022年11月,我标着20号开始,就此开始上升,现在中国的疫情在上升。但是尽管是这样,所以网上传了好多谣言,谣言把正确的信息和不正确的信息混在一起,这叫“信息流行病”,可厉害。我今天跟大家讨论,这个时候,我们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既防新冠疫情,也要防“信息流行病”。
“信息流行病”是在2002年全球提出来的,在SARS期间2003年,被广泛采纳,今天COVID-19出来以后又被全球再次加强。就是这个病叫infodemic,就信息流行病。在流行期间,我和美国的福奇博士,我们俩商量说它的病原是啥呢?我们起了一个名字合成词Inforus,研究这门学问叫Infodemiology。
我们三年防控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前一阵子大家说,我们封控要放开了,大家说封控不好,最近我们放开了,大家把三年的成就又要否定,我们不能走极端,三年的防控为我们保护了生命,为我们赢得了时间,使疫苗、药物有了很大的储备,很大的研发。在这点上我们不能因为今天医疗出现了挤兑,就否定我们过去所取得的成就,走任何极端都是不对的,要肯定我们过去三年,在中国这种做法,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面对今天的问题,我们解决今天的问题。
对新冠应急事件,我把它总结为叫“科学求真,行政务实”。科学,一定要有科学基础,然后要让公众理解、参与、依从,最后强有力的行政决策,所以求真务实叫科学求真,行政务实,这是我对这个归纳总结的。
中国对现代公共卫生的贡献,因为中国走的非常路,不寻常的路,跟其他国家不一样,所以我们对公共卫生是有贡献的,过去尤其是2022年之前,一直都是传入一起灭一起,就是动态清零,所以就像喷泉一样,出来灭下去,中国发生的是波浪、海浪,而全球发生的是海啸。所以中国可以做好多事儿,别人做不了的事情,比如说我们发现,可以通过冷链传播病毒,到今天还有人质疑,就因为中国“地面”是干净的,所以它可以看到,哪个地方出来的水,这个是非常明确的,所以我们应该说,这是对现代公共卫生的贡献。
那么前两天柳叶刀杂志,搞了一个网上讲座,我和南非、澳大利亚的科学家,三个人各自讲了面对未来的大流行的应对情况,我就讲的Science-based,public-involved,and swift administration strategy,就像我刚才讲的科学求真,行政务实的这么一个理念,在那个会上进行了解说,最后发表在柳叶刀杂志,大家感兴趣的可以阅读。
所以我刚才提了,咱遇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需求,咱们解决什么问题,然后目标导向,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让大家吃好喝好活好。不能说今天有点医疗挤兑了,又开始否定说我们过去没做好,这都是不对的,我们大家一定要平和的心态,要有包容,要有韧性来解决这个问题。
今天中国人的智慧,我们早就说大禹治水,这我们大家都懂,无非现在我们做的就是大禹治水的方法,大禹治水不等于说他不会堵的,疏导的情况下,该堵的还得要堵一阵子,所以我觉得这一点,大家一定要科学认真地探讨。所以看到防控政策和策略,一直在做着动态调整。
动态调整这么长时间,你知道大家纠结的是什么吗?传染病的三大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要防控疾病,抓住这三大要素,保护易感人群,打疫苗,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把传播途径堵上,不堂食,阻断它。
传染源隔离,我们一直在做,就是要对传染源、带病毒的进行管理,那么到今天,我们纠结来纠结去,纠结到今天,我们清病,还得想办法去清,这个原则没变,所以新防控十条,特别强调是重点人群的加强针疫苗打起来,分层次、分类进行防控,那么现在是冬天,尤其在北方,多种病原流行交织,流感、细菌、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腺病毒,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就是说好多同志一直就是症状很厉害,觉得就有了,一测全是阴性,既没有抗原,也没有核酸,那他怎么回事呢?经常可能混着这些病毒,所以这就是现在最大的麻烦。
阳了怎么办?分类分级管理,分类分层医疗,轻症-青年人、老年人-基础疾病者,大家一定不去医院挤兑,职责分明,大医院、小诊所、社区服务中心、疾控系统等,大家要职责分明,不要去做医疗挤兑。
很显然要监测血氧饱和度,病毒在量和症状的关系非常明显,所以想办法要降低病毒载量,现在有各种各样的药,发烧要退热,对症治疗,这就是我们现在能做的事儿。
三大件不能忘,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3W这个绝对不能丢掉。
关键还是要把疫苗打起来,大家问了网上还在传说,我打了90%的疫苗,我现在恨不得90%疫苗又感染了,大家不要忘了,这是一个突破感染,打了疫苗还感染,这是一个科学问题,留给科学家慢慢研究,现在很多问题不能百分之一百回答,给科学点时间,但是全球三年来,一个重要的大数据告诉我,有疫苗是可以保护重症和死亡,我们只要有生命,留得青山在,所以我们一定不要怀疑疫苗,把疫苗打起来,疫苗四级防护,防感染、防发病、防传播这三级可能受到了挑战,但是防重症、防死亡非常有效,就是得了很可能症状轻,所以减轻疾病负担,大家不要怀疑这个,全球50款疫苗获得了批准,人类联合起来,第一次这么团结在疫苗上。中国13款疫苗上市,相当不容易,很早以前我就在讲,如果全球不共享疫苗,病毒将共享世界,所以疫苗是全球公共产品,大家一定要共享。
疫苗管用吗?刚才我提了,我们也做了好多工作,比如我们对活苗,对我们课题组研究的智飞龙科马的蛋白苗,我们这里比较了,比较完以后第一代疫苗,你看对这个原型株和现在出现最新的XBB、BQ.1.1、BF.7这些,它是下降了,不行了,但是如果我们把疫苗再做成奥密克戎特异株,我们把它综合做成二代疫苗,就是疫苗里面包括一个奥密克戎,保护在明显上升,所以今天鼓励大家打第四针。我们也正在推动国家药监局CDE,尽快能够按照流感批准疫苗一样,对我们这个新冠疫苗,也按这种方法来批准,也就是说不建议再做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了,就换了一个,由原来的原型株,换成了一个奥密克戎的某一个变异株,这就直接批,大家都在推呢。大家也要理解,作为监管部门,一定给大家一个安全有效的疫苗,大家真的不能着急,这就是科学。
二代苗明显效果已经出来了,是可以的,同时我们要把药物研发起来,不能最后没有药物。大家知道到今天,我们有抗体的生物大分子,我们有多肽类药物,有小分子药物,在中国还有中药。今天大家知道Paxlovid,还有Molnupiravir,我们还有中国的阿兹夫定,以及中国刚刚宣布的由宁光院士带领团队做临床试验的君实VV116所有这些药物都在做。中医中药的三方三药,也在发挥一定作用。
那么中医中药到底管用吗?我们现实做的一项工作,我们做出来叫微生物组—代谢产物—中药,它能够形成一个生态圈,已经在中药里边找到好多有效的成分,这就是大家也要相信,我们希望能从科学的角度,能够解读。
现在有好多IgM抗体的鼻喷剂,我们实验室有一种是IgM型的,雾化的和鼻喷的,叫ABC—5100,这个也正在开发中。我们也和深圳一家公司合作,做了个抑制病毒膜融合的抑制剂,这个抑制剂叫HY3000,现在也正在进行二期临床,这些药物研发也一步一步地走在前面。
今天主要的话题,是让大家思考,人类跟微生物到底是什么关系?难道我们人类第一次遭遇像新冠这样的病毒吗?其实我们在十四、十五世纪遭遇了鼠疫、黑死病,在欧洲半数人因黑死病死亡,所以巴斯德说,“先生们,微生物说了算”。
所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病毒一个劲儿地在变异,这种变异就是病毒和人体免疫系统相互适应的结果,病毒变异还开始适应各种各样的动物,水貂、白尾鹿都开始感染新冠病毒。所以病毒又找到了新的宿主,除了人以外,好多动物开始感染。
我一直在做新发突发病毒相关研究,2016年Trends in Microbiology要求我写了篇综述,其中提到,最大的可能不是会不会,而是什么时候会出现下一个重组的冠状病毒感染人。其实回过头来看,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有7+2种,大家记忆犹新的是2002年的SARS,其实1965年发现的人类第一个冠状病毒叫229E,然后1967年OC43,接下来是NL63、HKU1。其实HKU1是2004年发现的,由深圳的病人带到香港,由香港袁国勇院士分离鉴定,而病毒可以回溯到1995年,在巴西冰箱的存货中就有一些。此后又有2012年的MERS,到2019的COVID—19,卫健委最近给它改名字,不叫新冠肺炎了,叫新冠感染,国际上通用的名字叫2019冠状病毒病。最近又在海地和马来西亚,发现了两种新的感染人的冠状病毒,但是散发的、罕见的病例,不是像新冠或者其他病毒有大量的感染。所以再出现冠状病毒,再出现世卫组织说的“X疾病”很正常,人类就是这样。猴痘已经来了,成为全球关切的公共卫生事件,叫PHEIC。全球21世纪,从2009年大流感开始,已经发生到第七次了。今年7月23号宣布猴痘,2020年1月30日宣布COVID—19,在这之前有大流感,有小儿麻痹,有两次埃博拉,还有Zika,这就是世界。
但是我今天跟大家讲,在座的各位,我们疫情要防住,发展要安全,经济稳住的情况下怎么发展安全?要倡议大家保护环境,现在大白口罩变成新的污染物了,都跑到海洋里边去了,希望大家要关注这件事情,所以最后我就号召大家要记住,现在全球有个“壹健康”概念,或者全健康、“协同健康”,或者叫“同一健康”,因为“One world,one health”,地球健康,要保障环境、动物和人统统健康。
病毒是地球的,没有国界,没有护照、不申请签证,科学也是无国界的,所以我呼吁全球要团结,来解决这个问题。从人类起源看,人类到智人经过了20-4万年,而病原微生物,原核生物、病毒,是按两位数的亿年来算。我们的躯体有多少微生物?我们每个人带着10倍于自己细胞数的各种各样的微生物,所以人体跟微生物的关系是Tom and Jerry Story。
“消灭”、“消除”,两个非常重要的单词。人类过去消灭了天花、牛瘟两个病毒,在中国消除了小儿麻痹。中国没有小儿麻痹,人类取得了很大的卫生健康成就,在全世界就剩几个国家还有小儿麻痹,人类离消灭小儿麻痹就剩最后一公里了,非常好。
展望未来,危机在此。危在此、机在哪?今天我们要讨论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有包容,要有韧性,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我们不止是为了抗疫而活着,也不止是为了金融赚钱而活着,我们是为这个美丽的地球,使我们的生活更健康,更美好,这是我们人类应该追求的。
展望未来,今天由于新冠,人类可以使用mRNA技术了,我们一定不能错失这次mRNA给我们带来的机会。虽说疫情是危,但是给生物技术、生物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机遇,在座的各位一定不能丢掉。
也要做好科学普及工作,我2018年写了一本书,《流感病毒——躲也躲不过的敌人》,欢迎大家读我这本科普书,也欢迎大家到中科院,奥运园区附近,来看我做的雕塑,谢谢大家!(速记实录暂未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