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东莞两会,市政协委员、莞城教育管理中心副主任罗羽再次把目光聚焦到“双减”政策下的学校和教师身上,希望减轻教师负担,提升工作质效。
“‘双减’政策和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对一线工作的教师影响深远。”罗羽表示,这些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教育教学要求,需要更多时间进行教学研究。但这种时间上的冲突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加之国家对教师继续教育的要求以及大量非教学的信息数据收集统计等工作,让教师疲惫不堪,“尤以小学阶段一线教师的负担为重”。
工作增加导致教师身体和心理双重疲劳
2021年暑期,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当年秋季学期开学后正式实施。东莞迅速出台细化措施,将义务教育校内课后服务工作作为落实国家“双减”政策的核心项目和教育为民服务的重要民生实事,在各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施。
同年10月27日,东莞市教育局印发《东莞市2021年义务教育校内课后服务工作指引》,并明确要求“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职工承担,主要由本校教师组织实施”“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下午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个学时,其中不少于一个学时的基本托管课后服务,每天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18:00。”
罗羽表示,不可否认,自“双减”政策和义务教育课内服务“全覆盖”政策实施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作业负担、学业负担上已经有较明显的改善,学生的权益得到进一步的保障,“但这些工作却给一线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增加了不少工作量。”
与此同时,2022年4月,国家义务教育新课标出台,在课程方案改革、课程标准更新以及评价改革等政策的冲击下,教师在教育教学专业上面临着新的大挑战,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心力去进行专业的、深入的学习。2022年下半年起,教育部门对教师继续教育学时的要求又上升到了每人每年必须完成90学时的要求,而许多培训都是以远程网络培训在课余时间完成的方式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成长提升时间被进一步挤压。从调研情况来看,许多一线教师反映学习时间紧张,也印证了这一点。”罗羽深有体会地说。
罗羽还补充道,近年来,随着各种线上活动、远程培训等事务的常态化开展,教师不但白天在学校承担超重的教学工作,晚上和假期也需要经常进行网络会议、网络培训等,加上不断增加的课后托管服务工作、不断提高的继续教育要求以及各种进校园活动等,许多教师没有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区分,心理上也因为“双减”、课改等实际工作陷入焦虑,教师身体和心理双重疲劳,日常教学状态不佳,疲于应付。“长此以往,受影响的必将是学生,是国家的基础教育事业。”罗羽如是说。
今年再次聚焦“双减”政策下教师减负提质问题
实际上,罗羽对“双减”政策下教师减负提质问题关注已久,去年东莞两会,罗羽就建议帮助学校和教师减负提质。今年,罗羽再次把目光聚焦到“双减”政策下的学校和教师身上,带来了一份《关于“双减”背景下如何帮助小学教师减负提质的建议》的提案,提出四点建议,希望继续减轻教师负担,提升工作质效。
一是建议政府和教育部门开展430课后服务实施后学校和教师实施情况大调研,详细了解学校和教师施行现状,针对学校和教师需求,采取系列针对性措施,帮助学校一起减轻教师们工作负担。比如:课后服务基础托管方面,允许学校有更大的空间引入社会第三方机构、家长志愿者、退休教师等,一起协助做好课后托管工作,让学校一线教师腾出更多时间做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钻研。
二是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面,希望市教育局、市教师发展中心、市教研室等各部门共同协商研究,找到更切合教师需求的继续教育培训方式,将学校校本教研、区级教研和省市的专业培训等进行统筹,让培训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尽量减少一些低效的远程培训,还给教师应有的空余休息时间。
三是在市教育局层面,希望能够更严格地执行“进校园”事务清单的执行。各类非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事务的文件、通知能够减少,各种收集资料、评估检查等活动能够严格把关,不随意通过学校、学生来发放通知等,让学校和教师集中精力在专业的教育教研上。
四是“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和教师压力比较大,对政策的解读和实际转变实施需要一个过程,但教师直面转变,缓冲时间少。家长因“双减”后产生的学生学业焦虑一部分也转移到学校和教师身上。家长、社会给予教师的理解不够,对教师的工作有误解和认知偏差等,这些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在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也从关心教师的心理状态和身体健康角度出发,多给教师一些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