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东莞两会|市政协委员董斌:构建具有东莞特色的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号),对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提出了明确要求,但由于场地、教师等限制,许多学校只能开展有限的劳动课程。对此,市政协委员董斌建议,盘活部分闲置的农保用地,打造校外中小学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帮助中小学生切实提高劳动技能和爱护粮食意识。

20232214454[1].jpg

盘活闲置农用地 提高中小学生劳动技能水平

经营农业公司多年,东莞市政协委员、东莞合福稻农业公司董事长董斌十分熟悉东莞的农用土地的使用情况。董斌说,随着东莞乡村振兴工作的顺利开展,许多农保地被深度打造成复合型的乡村文旅项目以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发挥了更大的价值,但还有很多农保地尚未被完全有效开发、利用,或者开发后又被荒废闲置,或挪作其他用途,造成了农用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经过充分走访调研,结合2020年7月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董斌决定在今年两会上提出自己的建议——《关于积极盘活农保用地,推动我市中小学校外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议》。

“长期以来,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近年来,青少年人群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董斌介绍。

20232214457[1].jpg

多方协调共同谋划基地建设

如何有效盘活闲置农保地?董斌认为离不开全市相关部门、学校和专业农技机构、社会资本的共同参与。

首先要根据公益性、教育性和安全性原则,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安全措施、配套设施、规范管理等方面,争取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教育局等部门在立项、资金、土地、课程开发等方面的支持,努力构建具有东莞特色的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在课程开展方面,董斌认为应协调农技部门参与指导,规范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划分成水稻园、蔬菜园、瓜果园、种植园、花卉园等等,引导青少年学生参与春耕、夏种、秋收、改良土壤等全周期劳动体验过程,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劳动观念,进而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快乐”向善向美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同时,培养学生们热爱劳动、珍惜幸福、明理感恩的高尚品德。

此外,政府还可以协调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地建设,整合基地的相关职能和资源优势,实现职能统筹、资源节约、优势共享。

(记者 赖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