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东莞作家村①|“潜伏”3家工厂打工200天,她写出成名作

“在这里,你觉得有同路人,不孤单。作家村的形成,不是刻意为之,是从岭南的泥土里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作家丁燕这样道出自己和樟木头作家村的12年。

作为最早入驻作家村的作家之一,从2011年至今,丁燕一直在东莞樟木头镇生活和写作。对于这位出生于新疆哈密的诗人、作家来说,樟木头之所以能吸引作家聚集,主要的原因是樟木头的岭南特色,“有烟火气”;同时,樟木头地处广州和深圳之间,具有特殊的地缘优势。

她这样解释道:“写作虽然是作家的个体行为,但多个作家聚集在一起,会形成群体氛围。

丁燕。仇敏业 摄

丁燕一再称赞这里对原创文学的扶持力度,帮她的转型找到了“赛道”。

2011年,40岁的丁燕迎来了一次重要人生转机。她申报了东莞文学艺术院的创作项目,主题写生活在东莞的女性。

“在东莞生活的女性里,女工占了60%以上,这个数字让我特别震动。于是,我就萌生了到工厂去打工的想法。”曾在媒体工作过的她,最初选择的是实地采访,然而,整理完采访记录以后,她并不满意。紧接着,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脑海里萌生:以打工者的身份,去工厂里和女工们同工同吃同住,了解女工的生活与精神世界。

丁燕在接受采访。受访者供图

在两百多天里,丁燕辗转三家工厂打工,一叠黑色的笔记本里写满了她的经历。

正是这段特殊的日子,成就了她的成名作、非虚构作品《工厂女孩》。这部作品一经出版,立即引起文坛的关注和读者的好评,获得了国内多个文学奖项。随后几年中,她步履不停,又推出了非虚构作品《工厂男孩以及长篇小说《工厂爱情》

“我的‘工厂三部曲’,和作家村密不可分。它们不单是我定居樟木头后创作的,所有素材也都取自樟木头。这三部作品让我从一个地方性的作家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的作家。”丁燕感叹说,“东莞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丁燕在工厂。受访者供图

丁燕在工厂。受访者供图

在“工厂三部曲”之后,丁燕又完成了一部非虚构作品《大山大海,岭南星火》。这部描述东莞扶贫干部驻村经历的作品,是东莞市文化精品专项资金扶持项目之一,已在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

“只有当西北思维和岭南思维能自由转换时,我才算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迁徙。”丁燕说,“岭南已成为我写作的核心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