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岭山不断加大文艺创作扶持力度,大力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用心用情用功,推动文艺创作攀高峰,持续擦亮红色文化品牌。日前,大岭山镇再传喜讯,在2月23日召开的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大岭山成功入选优秀案例,今年主题为“文艺创作精品迭出 红色品牌持续擦亮”,这是大岭山镇连续第4年入选优秀案例。
大岭山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东江纵队的重要策源地,传承着宝贵的红色基因。近年来,大岭山深挖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赓续红色文脉,结合文艺精品创作等形式,持续推进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
▲大岭山镇红色资源丰富,为开展文艺创作提供了众多素材
立足红土点亮文化火炬
大岭山镇致力整理、发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革命精神,并以补齐听觉类艺术的创作短板为突破口,创作生产广播剧,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发展。先后创作了荣获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广播连续剧《火凤凰》以及荣获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年会一等作品的《女儿香》《护旗》《柴房里传出的宣言》。2020年,大岭山文化服务中心被吸纳为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全国首个乡镇级会员。去年,原创广播剧《只要祖国需要》荣获广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一等作品;广播微剧《小英雄大眼仔》《老虎山上的雄鹰》分别获第二十二届中国广播剧专家评析(微剧)“重点推荐作品”与“特别推荐作品”。

根植红色基因文艺多“箭”齐发出精品
多年来,大岭山文艺工作者根植红色土壤,在纪录片、曲艺、声乐等领域精心打磨,推出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红色题材文艺精品。先后创作了获“建党百年”最佳纪录片奖的电视纪录片《英雄母亲》、获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戏剧曲艺)银奖的快板书《激战百花洞》、被列为“东莞市文化精品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的声乐套曲《永恒的丰碑》。大岭山文艺骨干李勤去年在玉兰大剧院成功举办“唱响心中的歌”——2022年李勤独唱音乐会,唱响红色旋律。此外,全景式梳理和呈现大岭山红色文化脉络的大型电视文献红色纪录片《红拓》已于去年9月开机拍摄,计划于今年首播。该片将以电视纪录片形式展现大岭山“红色家底”,向广东东江纵队成立80周年献礼。
群策群力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繁荣发展
大岭山镇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文艺精品创作,镇主要领导多次召开全镇文艺人才座谈会和文艺精品创作推进会,勉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秉持“与党同向、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步”的理念,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增强精品意识,强化双“原”驱动(原创、原唱),推动多“箭”齐发(独唱、岭山红/穿越组合唱、大岭山之歌合唱团、广播剧、纪录片、快板、朗诵等),不断提高创作水平,讲好大岭山故事,努力为大岭山“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文化支撑,大大激发了文艺骨干的创作热情,激励了创作信心。
为加强文艺精品创作保障力度,大岭山镇出台《大岭山镇文学艺术创作奖励办法》,对获得国家、省、市奖项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实施“岭上长风”——大岭山镇文化艺术人才圆梦行动等扶持措施,助力本土优秀艺术家圆梦,去年共有5名本土艺术家入选圆梦行动。为拓宽文艺精品创作接触面覆盖面,我镇除了利用官微“文明大岭山”不定期推出广播剧作品外,还在社区广播站播放广播剧,推出“广播剧进校园”活动,大岭山“红色文艺宣传队”则以歌曲、快板等表现形式,将红色文艺精品带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推动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近年来,大岭山文联带领文艺骨干走进“革命遗址中的党课”,重走东纵路,从中激发创作灵感,大岭山之歌合唱团、大岭山少儿合唱团、穿越组合、岭山红组合等一批群众文化团队积极开展文艺活动。同时,成立了东莞(大岭山)广播剧创作基地和东莞市首个广播剧协会,为精品创作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