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生蔡业清近期接诊了一个男孩,陪诊的是其父母及舅舅。他现在读初二,成绩优良,但却因情绪障碍,于一周前持刀伤人,令全家人陷入迷茫。
蔡业清详细了解得知,男孩一贯成绩优秀,对家人不太依恋。住校,很少与人交往,也不主动与人聊天,没有一个好朋友,自诉“觉得没必要与人交往,如果别人主动找自己聊天,自己只应付几句”。平时生活就是上课、下课回宿舍睡觉,没有什么兴趣爱好,独来独往、郁郁寡欢。
其中,新冠疫情期间曾待在家里几个月,“觉得一个人过得挺好的”。谈起持刀伤人的经过和感受,男孩好像在诉说别人的故事,表情异常平静。近几个月来,男孩一直情绪易起伏,多次与家人发生争执。
父母之前一直打算带孩子来看精神科医生的,但因为各种原因犹豫不决,错失“良机”,出了事后才下定决心前来就诊。
“接诊完送走患者和家属后,作为一名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生,我依然坐在诊室里发呆,五味杂陈,心情久久未能平静。”蔡业清医生说,通过此案例,我们应当警醒,并奉劝所有的家长和老师,青春期是情绪容易波动、甚至失控的年龄,有的孩子甚至已经达到病态,有治疗的必要。
家长或老师往往认为是“叛逆期”,或“电子游戏玩多了、学习压力大”等造成,采取思想教育工作或外出旅游来处理,但往往不能奏效。如果发现孩子有明显的情绪变化,应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寻找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帮助。
提醒:
孩子有以下任一种变化,请积极寻求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帮助
1、持续抑郁:感到心情压抑,不愉快,对日常娱乐活动和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感觉思维反应速度变慢,思考问题困难,做作业花费的时间比过去多,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自卑自责,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不愿交流。若持续两周以上,几乎每天都如此,就应该寻求专业帮助。
2、易激惹:感觉到自己有一股无名火,看什么都不顺眼,见到谁都发脾气,若偶然的、事出有因,那属于正常的情感应激现象。如果情形持续时间超过两周,看谁都不顺眼,不管是否事出有因,都应该寻求专业帮助。
3、偏执和自我牵连现象:如走进教室时,同学们停止谈话,怀疑是在议论自己;有人离开房间时把门关得特别响,认为是对自己有意见;老师不点名批评某种不良现象,也会联想到自己身上。这种现象是一过性的,而且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有直接联系,如果这种现象持续存在,影响生活,应该寻求专业帮助。
4、错觉: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迫切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反复多次出现错觉要考虑寻求专业帮助。
5、幻觉:等人时,心情非常迫切,幻听到叩门声、呼唤声;在情绪极其紧张的情况下,亦可出现幻觉,如杀人犯在看守所等待宣判的日子里,多次听到枪声。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幻觉”。反复多次出现幻觉要考虑寻求专业帮助。
6、强迫现象:晚上难以入睡,反复思考今天做了什么事或明天计划做什么,甚至通宵不眠;或思考某件事是否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反复多次洗手或者长时间洗澡,总觉得洗不干净等等。如果情形持续时间超过两周,则需寻求专业帮助。
7、失眠:正常人有时也会通宵不眠,如考试失利,不眠若持续一周以上,就应该寻求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