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朗毛织风情文化节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记者4月6日获悉,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名单已于近日公示,大朗镇毛织风情文化节入选数字产业类典型案例名单。

据悉,大朗毛织风情文化节是大朗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前身为“文化艺术节”,自2011年起更名为“毛织风情文化节”。大朗毛织风情文化节通过举办大型文化系列活动,整合全镇文化资源,展示大朗风土人情、岭南民间艺术以及大朗毛织文化的最新发展成果,助力大朗形成特色产业支撑、文化内涵提升、品牌文化与特色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局面。

往年,大朗镇毛织风情节举办了开幕式电视晚会、非遗特色文化展演、东莞市非遗墟市特色展等活动,其间,龙舞、狮舞、木偶戏、哭嫁歌、粤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演接连登台,带给市民群众美的享受。此外,还有一系列比赛、毛织文化展演等活动,包括广场舞蹈大赛、“荔乡新貌”摄影比赛、大朗毛织艺术作品展、社区文艺精品展演、织城少儿文艺展演、我是民星才艺达人展示、织城超模展演、朗艺长廊,手绘织城等,吸引了许多市民群众亲身参与体验,感受大朗毛织的独特魅力。据大朗镇有关部门数据统计,整个大朗镇毛织风情节项目的受惠群众已超20万人。

未来,大朗将结合毛织工艺美术特色,建设具有毛织编织艺术美感的大朗镇文化艺术中心、大朗镇毛织艺术主题绘本馆、大朗毛织艺术博物馆等,加大扶持发展力度,提供充足资金、人力保障、政策扶持,举办毛织工艺美术创作培训系列活动,不断丰富毛织工艺美术文化内涵,推动毛织工艺美术发展迈上新台阶。

延伸阅读

大朗毛织:特色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大朗毛织起源于1979年,经过40多年的培育发展,已成为全国范围内最具规模、产业链最完善的产业集群之一,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羊毛衫名镇”“全国纺织模范产业集群”,2021年被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孕育出大朗别具一格的毛织潮流文化。

培育产能基地。2003年4月,投资约4亿元建设华南地区最具规模的毛织专业市场之一的中国•大朗毛织贸易中心,年成交额达50亿元。目前,毛织贸易中心已建成东莞大朗市场采购贸易服务中心、京东物流供应链大朗产业基地、大朗毛织服装品牌推广中心、大朗电子商务产业中心等平台和载体,为大朗毛织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坚持专项活动。大朗镇每年举办网上设计大赛、毛织服装设计大赛、流行趋势发布会和设计师年会等四个毛织文化专项活动。目前,四大活动已经成为大朗毛织流行文化的风向标。其中,网上设计大赛已举办13届,毛织服装设计大赛已举办18届,流行趋势发布会已举办12届,设计师年会已举办4届。特别是毛织服装设计大赛自2003年创办以来,累计有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700多所服装院校的近两万名选手参加。大赛已经成为国内毛衫集群最具影响力的时尚盛事,对毛织产业集群的发展、流行文化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坚持艺术传承。钟情于编织的大朗人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编织艺术精粹,又将毛织编织艺术与美术结合,毛织工艺美术也由此应运而生,在心灵手巧的大朗人手中,毛线变成了毛织工艺美术画、工艺品、文创产品等,毛织工艺美术创作不断推陈出新。近年来,随着电脑数控织机的出现,大朗人又将传统的艺术精粹和现代化的针织技术结合,运用编程手段,通过电脑数控织机开展毛织工艺美术创作,其代表作毛织工艺美术画《清明上河图》先后获得首届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金奖和中国(开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展金奖。2021年大朗镇更荣获“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毛织工艺美术)”的荣誉。

建设工艺队伍。近年来,大朗打造了两个毛织人才驿站,着力打造为毛织专业人才提供免费住宿、就业指导、人才交流等相关服务的综合平台。据统计,目前在大朗镇从事毛织工艺美术创作的设计师、工艺师超过3000人,每年设计毛织工艺美术作品数十万款,散落在民间的毛织工艺美术爱好者更是数不胜数。在大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用灵巧的双手编织着自己的幸福生活,守护着这门属于大朗的传统手艺,在浓郁的毛织产业氛围下,大朗巷头社区于2013年被授予“中国毛织第一村”,毛织工艺美术发展在大朗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同时,大朗还在乐昌市设立了村民毛织车间,带动乐昌发展毛织文化。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