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莞城:“微改造”唤醒老城新活力

6月6日,“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举行开工仪式,标志着“东莞记忆”项目建设进入新阶段,首开区示范段预计2024年底竣工。

“东莞记忆”项目位于莞城街道,是东莞市“三江六岸”整体城市设计的核心项目,也是东莞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一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市重大项目,“东莞记忆”项目将通过融合历史文化与创新元素,重塑千年古城生命力,打造多元共生的历史街区典范。同时,加快改善居住环境,提升配套服务水平,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吸引产业和商业回流,赋予老城新活力。

迎恩门将被打造成一座博物馆式公园。迎恩门将被打造成一座博物馆式公园。

留住城市记忆与乡愁

莞城拥有超千年历史,是典型的依水而生、因商而兴的特色商贸街区典范。同时,作为东莞发展的“城市原点”,这里也是莞邑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承载区,文化底蕴深厚。但随着时代变迁,城市化进程冲洗之下,曾经繁华的骑楼街区逐渐凋零落寞,亟待焕新前行,“东莞记忆”项目应运而生。

“东莞记忆”项目涵盖整个莞城老城片区,莞城历史城区活化改造是核心区域,面积约1.8平方公里,包含可园、却金亭碑、容庚故居等国家、省级文保单位和中山路—大西路等历史文化街区,是“内城外市”历史城市格局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湾区城市群中古城肌理保存完整、边界清晰、体量适当的古城代表。

该项目总投资约70亿元,是东莞第一个街区型“修旧如旧”的城市更新项目。其中首开区建设项目投资金额达13.3亿元,由东莞万科代建,以“重塑千年古城生命力,打造多元共生的活力引擎、宜居宜业宜游的历史街区典范”为总定位目标,采用“微改造”的方式,打造集居住、文化、商业、旅游、创意办公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共生型历史文化综合社区。

首开区面积约25公顷,建设内容包括迎恩门及记忆墙工程、莞城桥—振华路步行综合提升、F型街区(中兴路、大西路、振华路、阮涌路)改造、珊洲河滨水文化带活化和园文化展示区建设、市政道路改造工程、F型街区周边节点立面整治和综合提升以及整体市政综合改造等。

东莞市副市长叶葆华表示,改革开放以来,莞城见证了东莞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华丽转变为“双万”城市的点点滴滴,承载着众多在此工作生活的东莞人的记忆乡愁。希望通过“东莞记忆”这一系统的老城活化项目,打造通达周边、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一方热土,让老年人居住舒适安康,让年轻人找到创业之地,让孩子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让所有来到东莞就业创业的人愿意留在莞城,形成东莞城市建设的新亮点,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首开区项目采用政府投资,企业代建+运营的实施运营模式。首开区项目负责人、东莞市万科城市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湘梅介绍,项目采用“微改造”的方式是为了尊重老莞城街区的历史沉积,包括街巷格局和建筑风貌,以及老字号经营场景的传承。“我们希望改造后的街区有‘修旧如旧’的效果,依然能让老莞人找到记忆中的触点,也希望以此为契机,将项目打造成老城活化的更新范本,带动城市发展,带动文化发展。”她说。

加快吸引年轻人回流

“东莞记忆”项目的核心区域位于莞城历史资源最丰富、历史价值最高的片区,对于莞城繁荣本土文化、提升城市品质、带动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就在两周前,首开区建设项目公众咨询会西隅社区专场、市桥及北隅社区专场连续两天先后召开,莞城街道办事处代表、莞实集团代表、社区代表、老字号商户代表、业主租户代表、社会人士、项目代建方代表等齐聚一堂,共话首开区建设。

紧随其后,在“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东莞市莞城城市投资有限公司作为莞城街道办事处下属合资企业,与F型街区业主签订租赁合作协议。数据显示,F型街区共有359栋房屋面积约7.79万平方米,首批统租签约212栋面积约5.47万平方米,占总面积超70%。

“很期待,希望项目完成后能找回儿时的记忆。”莞城阮涌路43号业主翟国峰完成签约后,不由自主地回忆起中兴路、大西路、振华路昔日的繁华。“看了项目设计图,很漂亮,迎恩门还将建一个城墙纪念公园,非常期待。”

F型街区计划打造老城烟火区、艺术创意区、品质生活区、中心广场区、潮流活力区、慢调水岸区共六大业态功能。该区域商业未来将以政府主导、街道属下企业牵头、市场参与的方式,开展统租运营工作,最大限度保留莞城的老字号、特色店铺以及代表东莞本土的文化特色产业。通过政府、市场之间的资源联合导入,积极引入大量品牌IP及优质的商户。

据了解,在内容策略上,“东莞记忆”项目注重本土与外来融合,计划打造东莞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吸引年轻人回流,鼓励本土青年延续“城市记忆”。“非常期待项目的建设!”设计师谢瑞康是土生土长的莞城人,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表示:“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将我们这帮做创意、做潮牌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迸发出新灵感、新精彩、新的可能性,给莞城的文化事业发展带来新精彩、新未来。”

莞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陈钊表示,“东莞记忆”项目是市的重大项目,莞城街道作为属地镇街和责任主体,全力以赴推动项目的动工和落成,把“施工图”转化为“实景画”,守住、守好东莞的“根”和“魂”。莞城街道将以项目开工为契机,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攻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

打造旧城活化新样板

漫步于拥有各类小店的骑楼街、抚摸城墙上红砂岩的斑驳、见证莞城早期商业的兴盛……老莞城在东莞人心中的特殊位置,牵连着人们对一座城市的深刻记忆。“东莞记忆”项目将通过塑造具有时代气息、体现东莞地方特色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城镇风貌,打造旧城活化的“莞城样板”。

过去,东莞县城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大家所熟知的地标西城楼(即迎恩门)是其中仅存的一座。本次项目中,沿着运河,规划了一个有纪念性的公共空间——迎恩门城墙纪念公园。它将保留迎恩门一带各时期重要的历史痕迹,把城墙遗址变成一座贯通城内外的博物馆式公园。

该纪念公园东至凤来路、西至运河东二路、南至向阳路,项目面积约9.8万平方米。曾经的迎恩门,是一座瓮城双城门。未来的城墙纪念公园,将恢复瓮城遗址,勾勒出原有的城墙轮廓,通过城墙的“再生”,使旧城墙显影。以西正路为中轴,靠近“城内”的一侧,紫霞坊、紫霞里、凤来里、马齿巷等街道的肌理,将在红砂岩与麻石的交错中重现;靠近“城外”的一侧,将打造开放绿地公园,还有亲水看台、公园儿童友好空间等,将让旧城变得更加活泼有趣。

如今从迎恩门往城外走,穿过莞城桥,往东江方向去,是一条条骑楼街串联着关于繁荣商贸的记忆。从晚清时期的“城外十二坊”,到民国“上楼下廊”、两到三层的骑楼风貌街区,这里曾热闹如“十里洋场”。过去,各种土货、洋货、日用品、药材、小吃云集在城外,人头攒动,来往客商摩肩接踵。将来,这里通过F型街区改造与活化,对特色楼栋、地标性建筑进行适度创新,融入历史的同时,融入新工艺与新技术等。

“出门即见水”是很多老一辈东莞人始终忘不掉的城市面貌。位于莞城细村市场附近的珊洲河,是曾经的“脉沥洲河”,也是莞城城外片区的“母亲河”。这段莞城北隅兴隆桥一带的河道,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曾是繁忙的外贸商港。本次“东莞记忆”项目中,珊洲河一带将被打造成滨水文化带。

修整现存的新塘渡、仙村渡、义渡头,造亲近水面的人行石桥、适合闲谈放松的悬挑平台……

在这条未来的滨水商街中,过去填河筑路、驳岸生硬的距离感将逐步改变。河涌交错、水网密布的故事不再仅仅是记忆,而是真实可触摸的、好玩有趣的亲水空间。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