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鱼米飘香”到“世界工厂”,穿越时空的隧道,捡拾起沉甸甸的乡村情怀,带着一腔热血,从记忆里抽出一把刀,拨开时间的迷雾,一遍遍拼接乡村的时光碎片。
记者获悉,目前,30多名省市知名作家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新作——《寻美莞乡》(拟)正在编印中,这部浩瀚的东莞乡村史,通过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写出了东莞乡村社会的日常,以及那日常背后的风度、情怀和精神。
其中,《寻美莞乡》(拟)收录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东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黎启天的作品:《厚街的一千张面孔与一千种美》,以及80后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易翔的作品:《朱平沙,一个幸福的词汇》。
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两位作者,走进他们脑海深处最美好的乡村记忆,传递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渴望,呈现充满独特魅力的东莞乡村文化。
“以为往事已矣,犹不可再追”
在黎启天的意念中,有一条溪,或一条河,在厚街大地上缓缓流淌,岁月不歇,时序不断,灵动不息。以致于始终认为,厚街是沿着这条溪顺流而来的,流动在不同的时光河床里。这条溪河,串起了历史变幻里的不同厚街面孔,也串起了它万种风情的美。像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时光的河流冲刷着她的容貌,变化着它的长相,丰富着她的内涵。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东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黎启天
厚街古称竹溪,厚街的竹溪面孔,想必是翠竹含烟,稻香蛙鸣,溪流缭绕的原生态乡村田园;及至更名为后街、厚街,定已有兴旺的集市街墟,乡耕与手工业交叠,是它随岁月相增渐变的面孔;改革开放后,厚街一下子蜕长出商业和制造为主的城镇面孔,翠竹、溪流和蛙鸣,渐渐隐藏在高楼、轨道和齿轮轰隆的长相背后,成为了它的一种文化乡愁符号。
到上世纪90年代,这时的厚街,它的各种面孔如幻影般重叠交替——产业强镇、会展名镇,商业重镇……丰富多维,粗犷得有点粗砺,繁华得有些繁杂,热烈得趋近炙热。再看东莞,一片繁华,一片繁杂,有点像雨后蓬生的苗木林,生命勃发,但未经修剪,枝桠纵生。彼时,一个名叫黎启天的外乡人来到东莞,见证了这个“野蛮”生长的时代。

▲厚街沙溪湖(王浩洪 摄)
新近岁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落地,厚街内兴于心,而外显于形,又长出了它新的面相。产业重镇、会展新城、创新之街、宜居之城的形象迭代跃升,知识与知性,气质与气度展现在城乡的眉宇间。富于内涵魅力的面像背后,来源于千种品质面孔的汇集拼合。它的美,是成熟智慧的美,优雅从容的美,千姿百态而光彩照人的美。
然而,几十年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身边的人们,曾一度被裹挟在时代的洪流中,一味向前奔走,似乎忘记放慢脚步,稍稍回过头来,看看那文化的原乡,世风已变,一切早已物非人亦非,“以为往事已矣,犹不可再追”。
触摸厚街乡村新面相
带着遗憾与期待,时隔30年后,黎启天顺着时光的溪流溯源而行,沿着竹溪面孔的遗迹,去触摸厚街的乡村新面相。
“这一次书写的对象是厚街乡村,如文中所述,厚街是个多维度、多业态、多元化城乡融合体,城与乡并不是完全的隔离,没有明显的边界,它有丰富的产业、繁华的商业和各种社会形态,这是说它有千面千美的缘由。”黎启天直言,近年来,厚街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均有太多值得可书可写的内容,但任何一面不足以概括它美的进程中的全貌。

▲一批古文物被活化新生, 让旧的更有底蕴,让新的更有内涵(王浩洪 摄)
如何能较好地呈现厚街乡村振兴的新貌呢,黎启天选取了相对熟悉的文化这一面,以厚街对传统文化活化工作为切入点,分两条线索展开表述。一条是以竹溪这条古溪流作为厚街精神文脉意象,如隐含的经线,贯穿全文;另一条是以厚街对本土历史人文进行修复活化利用作为明线,将众多的相关工作、努力和成效串联展现出来。
“如果说乡村是一种生命体,那么,现在东莞乡村进入了一种较之前截然不同的生命状态。”黎启天说,如今,乡村面目变得清新、清爽,各种自然生物的呼吸声又回来了,尤其是那散发着的活力热力,那扑面而来的文化有时代气息,体现在各种村头巷尾的点滴中,呈现在村民们的言语、行为和生活姿态上,工业厂房旁不碍乡村自然景致,乡村生活中不乏现代商业因子,相互之间有区隔、有融合,一步之间,自然和谐,这是东莞乡村有别于他处乡村的独特景象。比如,鳌台公园在高密度的人流、现代高楼和繁忙的生产线间,突然探出了古典清雅的面孔,唤醒了沉睡在他们记忆另一边的乡愁,让根脉得以续接,让情感得到舒解和慰藉,让心灵得到安妥和栖息。
而放眼厚街全域,一批散布在乡村历经400至800年的祠堂文物或村史馆,如春风拂浪,一下子在厚街12个乡村涛涛涌现,渐将消逝的地方史料、农耕、风俗、风物、风情、人物、典故、非遗文化等历史文化音符,小蝌蚪般在乡间里巷抖动着新的生命活力。让旧的更有底蕴,让新的更有内涵,历史的根须在厚街大地上伸展并滋养新时代的心灵。一张张历史的面孔,古典的面孔,在厚街的乡村活化浮现出来,汇聚、拼组成了一张日渐清晰的,耐读耐品的厚街历史人文面相。
“既塑了新形,更铸了新魂”
当然,不管是暗线还是明线,黎启天最终要抵达的河岸是:通过乡村振兴工作,提高了人们在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提升改善了经济、社会、生活、居住等各方面的环境,“既塑了新形,更铸了新魂”。
在推动乡村振兴之船奔江入海的过程中,曾经一度偏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指针,顺时针移动,将重心指向了人的素质提升和铸造。“新时代的厚街人,思想在新生,精神在皈依,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在转变。”黎启天说,他在文章中用一定笔墨着重写了新时代厚街人陈发枝和傅广恩夫妇,力图以他们为例,呈现出人们的新状态、新面貌。

▲厚街社区新建设的鳌台公园(王浩洪摄)
黎启天说,81岁的陈发枝先生,下肢截瘫,臀部肌肉萎缩,出入轮椅,久坐则生肉疮。阅读和写作,必须卧床仰躺抬头。却以这种近于残酷的方式,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历经多个春秋寒暑、三易其稿,对明代南京通政使、礼部左侍郎陈琏所著《琴轩集》进行注释和读解,让“沉睡”600年的本乡珍贵古籍《琴轩集》“复活”、变年轻,散发出新时代的生命活力,蕴含在其间的思想、精神,如断流复源,又发出了潺潺的流水声,延续并淳化着乡风、民风,荡涤并滋养着600年后人们的心灵。
总而言之,随着古文物、古书籍的相继活化利用,使得从千年前流来的,厚街精神文脉之竹溪河被进一步连接、贯通,并流进新时代厚街人的日常。使得厚街人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如溪流蜿蜒拐弯,发生着悄然的变化。使得他们从曾经一度的过多注重“富口袋”,逐步转向了注重“富脑袋”“富心灵”。
厚街的精神文化之溪,流淌到今天,河面一下子变得如此开阔,迷人。孕育出众多像陈发枝、傅广恩夫妇这样的新时代厚街人。他们有着澎湃的生命热力和强烈精神创造向往,倾力于追求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越来越注重于心灵的生活,呈现出丰美的心灵景观,沃饶的精神世界。一个个这样的厚街人,不就是源远流长的竹溪河里的朵朵浪花吗!
像眼前的河流静静地生长着
与黎启天相比,80后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易翔来东莞的时间稍晚,他对东莞的认识从“工业化”初始,随着时间的沉淀,以“世界工厂”为背景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然而,当走进望牛墩镇朱平沙村,从厚重的村史馆到潺潺的河流,眼前的一切都令他感到惊喜和震撼,意识到必须用笔记录下这一切。

▲80后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易翔
像所有的村一样,朱平沙村史馆的前言这样写着:“回首过去,朱平沙立村至今已走过近300年的历程。尽管其中充满曲折和磨难,但村民们始终憧憬着美好幸福的生活。如今,在一代代朱平沙村人的不断拼搏和努力下,终于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和辉煌。展望未来,朱平沙村民在新一届两委班子的领导下,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务实创新,团结一致,为建设更加美丽富强朱平沙而努力奋斗。”

▲朱平沙村
“刷新了我对东莞‘农村’的想象,它早就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了。创作的冲动早已按捺不住啦!”漫步在朱平沙村,易翔闭上双眼,静静冥思,触动心灵,他想要描绘出朱平沙最真实的面貌,百姓的生活方式,村庄的村馆历史,美丽的自然生态等,通过描绘这些村民的幸福生活,感叹东莞乡村生活之美,惊讶东莞乡村变化之大,羡慕着如今乡村的生活。
“是我所见所闻所想的作品,仿佛是从我的脚步中‘走出来’,从我的眼睛里‘看出来’,在我的脑海中‘想出来’的。”易翔激动地说,朱平沙再一次向我们证明,农村可以保留它很多优良的历史传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同时又能建设好不亚于城市里有的配套设施。它不是单纯地满足城里人的田园想象,更是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城里有的东西我们也有,而且还不需要付出那么多代价。当然这是我一厢情愿的表述,朱平沙只是像眼前的河流一样,静静地生长着。
东莞乡村始终保持着一种本相、本真
离开朱平沙村的时候,无限感想在易翔心中化作一句:“朱平沙,一个幸福的词汇,而不是单单的一个词语。因为它具有丰富的内涵。”
此时,一篇名为《朱平沙,一个幸福的词汇》的散文在易翔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平实的文字,客观地描述朱平沙的历史,没有过于主观的赞美和拔高。“这其实就是村庄史原本的样子,它不是帝王家族史,也不是重大历史事件,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笔画。就像村民的生活一样,平凡、朴素甚至艰辛,但是里面潜藏着巨大的幸福。”易翔说。

▲厚街溪头绿道(叶瑞和 摄)
竹溪水流长,海月风帆扬。乡村在振兴,厚街在巨变。绿美乡村、和美乡村、美丽乡村、美丽圩镇的建设热潮在浪叠浪高,厚街正向世人展现越来越多的新面孔。黎启天感慨:“厚街,说你有一千张面孔,并不为过。一张魅力新面孔之后,是无数张个性面孔的集成。厚街,说你有一千种美,也不为多。一种美之中有千姿百态的美。”
厚街为何如此千面?那是因为它常新常变!厚街为何美得如此丰富?那是因为它常变常新!厚街为何如此之厚?那是因为它的千面千美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本相、本真。变中始终有着不变,那就是始终传承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这令时间也摧之不颓,毁之不灭,还能不断复活,不断再生。正如那条从900年前流来的竹溪河,只要它的源头仙神水、九龙潭、水口龙泉还在涌流,纵使它在地面消失了,也始终在人们心中流淌。”黎启天如是说。
如今,随着“世界工厂”向“先进制造业之都”深度转型,“百千万工程”建设如火如荼,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在莞邑大地徐徐展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曾经的美好记忆,希望有一天终会找回。那些创造的美好生活,希望不久后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