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021年东莞市长安组团(长安镇、大岭山镇、高埗镇、石龙镇)在粤黔两省、莞铜两市统一部署下,跨越山海结对帮扶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两地党委、政府高标准落实莞铜协作要求,从沿河县实际出发,选址中界镇,打造“1+6”乡村振兴示范点。以“党建引领、产业先行、共同富裕”为主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思路。
因地制宜
打造“1+6”乡村振兴示范点
沿河县,地处贵州东北角,属武夷山区,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界镇位于沿河县东南部,辖区内山高林密,可利用土地资源呈碎片化分布,全镇连片100亩以上可利用土地仅3块。区域内集体经济结构单一,同质性竞争明显,产业链条不完善,镇内建档立卡脱贫人口占比达20.4%,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难度大。
长安组团在实地调研、走访座谈等基础上,形成“统筹资源托底、连片协同振兴”的思路,先行选择中界镇孙家社区、中界社区、石柱村、罗家寨村作为长安组团东西部协作“一镇带四村”乡村振兴示范点,推动连片打造区域发展。2022年增加皂角水村、心齐村,打造“1+6”乡村振兴示范点。
沿河县示范村(孙家社区)
中界数字现代农业种植基地成果
中界镇大棚建设
中界镇现代数字农业示范项目
为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村民收入不高问题,将东西部协作财政资金投资建设的产业项目权属归属到村集体,由村属合作社经营,拓宽集体收入渠道,促进村民增收。为解决资源碎片化、产业同质化问题,统筹规划六村产业布局,错位发展,强基补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为解决镇村两级债务负担重、化解难度大问题,根据产业效益情况拟定每年债务化解方案,逐年减少镇村两级债务存量。
2021年以来,共投入东西部协作财政资金4355万元、长安组团专项财政资金95万元、社会帮扶资金约407.7万元,用于乡村振兴示范点组织建设、整体规划、产业建设、文化建设、村容村貌提升等项目。
以镇带村
统筹资源发挥最大效能
长安组团以党建为引领,建强镇村党委、支部桥头堡。引入东莞“阳光雨”,在石柱村建设“阳光雨党群服务中心”,坚持“以镇带村”,协调各村(社区)组织村民特别是建档立卡户参与项目建设近两年来实现就近务工人数65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45人),人均增收约5000元。
为扭住产业振兴的牛鼻子,长安组团因地制宜,推动各村错位发展。孙家社区和石柱村以“有机果蔬”为突破口,打造健康饮食品牌;皂角水村以10万羽蛋鸡养殖为基础,建设禽蛋供应基地,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300万元以上;罗家寨村以食用菌为主打产品,增加集体收入;心齐村建设食用菌烘干房,为村民特色产业附加值助力;中界社区以“逢五”赶集为契机,完善南货北卖、北货南运。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长安组团协助中界镇引入贵州菜壳柱家农业有限公司,在孙家社区和石柱村发展现代化农业种植,单亩大棚年产值由原来的3-4万元提升至15-18万元。使用东莞援建的联栋大棚及设备等固定资产使用权20%的占股,与贵州菜壳柱家农业有限公司联营种植有机草莓20余亩,成功发展出铜仁地区首个有机水果种植项目。
该项目投产后,两村(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将增长30万元以上。同时,积极协调国家科技特派团赴示范点指导空心李种植,邀请广东省科技特派团及长安组团派遣农技专家赴中界解决空心李种植、冷藏、加工技术问题。
通过开展有机草莓现场采摘活动,推动中界镇三产融合,吸引周边群众赴中界游玩,促进消费。孙家社区和石柱村两个月内游客采摘草莓近12000斤,吸引人流2000余人,销售额达40余万元。同时,依托东西部协作平台,通过“沿河产品+东莞市场”助推农民增收。此外,2023年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2000万元,助力沿河县西南肉牛产业链和示范点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