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美容有5个常见套路,东莞市卫生监督所为您一一揭开

近年来,医疗美容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热捧。常见的激光点痣、脱毛、除皱、祛斑、植发、穿耳洞、粉刺挤压、注射透明质酸、水光针、光子嫩肤、皮秒等耳熟能详的项目都是医疗美容项目。

面对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医疗美容项目,以及难辨真伪的医疗美容广告,消费者该如何选择,才能避免踩雷呢?

为此,东莞市卫生监督所和市民朋友们分享日常执法中总结出来的5个常见的套路。请您仔细多读几遍,可以避免上当受骗、花冤枉钱。

套路一:培训讲座藏雷区

一些不法分子,在社交平台发布“招生”信息,以医疗美容培训班、讲座、座谈会等活动为幌子,为了看起来像“正规”活动,他们把功课做得很足,租赁学校的场地开展活动,并承诺发放所谓的“培训证书”“结业证书”,“唱足戏”招揽“学员”。

这些活动以培训讲座为幌子,或是非法开展医疗美容服务,或是推销“质次价高”的医疗美容产品。

市卫监所提醒:医疗美容培训属于医疗技术培训,一般应当由专业院校、医疗机构组织对医学生、医疗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严禁对“零基础”等无行医资质人员提供医疗美容培训!

套路二:“熟人”“游医”需防备

一些生活美容机构、养生会所等非医疗机构利用宾馆酒店、会所、居民楼等隐蔽场所违法开展医疗美容服务,为了方便,甚至提供上门服务。

他们有成套的“话术”,采用“熟人”转介绍的模式,诱导你放下戒备,进行医美消费。

还有些“游医”“野医”未取得行医资质,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擅长“打一枪换个地方”,到处游走,流窜作案。

市卫生监督所提醒:医疗美容属于医疗活动,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者“诊所备案凭证”严禁开展医疗美容服务。严禁未取得医师执业资质或者医学药学知识的人员在线上、线下从事医疗美容诊疗活动、药事服务等医疗卫生技术工作。

套路三:免费体验猫腻多

有些医疗美容机构,通过免费体验、充值赠送等方式引流、诱导消费者通过体验购买其服务和产品,消费者就诊过程中常被强制消费或被兜售“质次价高”的产品,甚至是“三无”产品。

市卫生监督所提醒: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来的可能是陷阱。

套路四:医美广告存误导

主要利用短视频等社交平台违规发布医疗美容广告,或是以新闻形式、医疗资讯服务专题(栏)、健康科普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美容广告,夸大医美效果,制造容貌焦虑,欺骗、误导消费者。

市卫生监督所提醒:医疗美容广告属于医疗广告,非医疗机构不得发布医疗广告。美容医疗机构发布医疗广告,必须依法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并按规定发布医疗广告;未经批准,严禁发布医疗广告,或以服务资讯类信息变相发布医疗美容广告、虚假信息。

套路五:消费价格欺诈

常见的医美消费价格欺诈,主要是公示模糊价格,虚夸原价,虚打折,隐蔽价格附加条件,违规分解手术项目,不按规定项目名称和标准收费等。

市卫生监督所提醒:就诊前,要了解清楚收费标准,约定并保管好服务合同,避免被人宰割。

最后,市卫生监督所提醒广大爱美人士,做医疗美容时应选择正规机构、正规医生、正规产品,保管好签署的服务合同、知情同意书病历资料等医疗文书和收费票据,这些都是发生医疗纠纷时维权的重要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