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将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近日,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通报2023年度全市发展改革重点工作情况,东城街道获评“服务业稳增长先进镇街(园区)”称号。

2023年,东城街道规上服务业企业数量为238家,营收达亿元以上企业46家,全年累计营收约310亿元,同比增长5.16%,企业涵盖金融、跨境电商、数字产业等领域。推进服务业提档升级,东城做了什么?今年又将在哪些方面发力?

01

生产性服务业量质齐升

春节假期结束后,位于东城同沙科技工业园的东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中心园区(下称“跨境电商园区”)一片繁忙景象——每天超26万件跨境电商商品有序地分拣、传送、查验,从这里通关出口发往世界各国和地区。

依托东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中心园区,东城推进全国首创的跨境电商出口嵌入式监管改革试点落地运营,2023年跨境电商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20亿元关口。

跨境电商园区的繁荣景象,是东城制造业和服务业高水平融合互动的缩影。近年来,东城街道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向外界释放出大力扶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的强烈决心和鲜明态度。

2023年,东城街道规上服务业企业数量为238家,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16个行业大类中,有13个行业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教育业,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等行业的增速均保持在10个百分点以上。

有“量”的增长,更有“质”的提升。当下,东城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的步伐不断加快,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趋势愈发明显。

去年年底,位处东城的中麒光电、徐福记两家企业入选东莞市智能工厂,以数字化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徐福记投资1.2亿元,新建的果汁橡皮糖车间已投产。新产线投产后,比旧产线在生产力方面提高150%,能耗下降25%,有效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平台载体的强力支撑。东城已提出,以拓空间为首要任务,力争到2025年,建成3个以上专业园区,500家以上企业实现数字赋能,建设5个以上示范性“灯塔工厂”,上市企业超10家,打造一批面向未来产业的创新社区、产业社区,构建“产城人”共融的高端人文城市新生态。

制造业之“重”与服务业之“轻”,在东城街道内加速融合。东城正集聚起物流、金融、创意设计以及信息技术服务等高端服务业。

02

打造全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不久前,东莞印发2024年市政府1号文《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高质量建设国际科创制造强市的实施意见》,作为配套政策的《关于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上新”十条具体举措,提出要加快东莞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2024年,东城仍将把生产性服务业摆在突出位置。东城街道提出,将坚持以优化升级、创新驱动、集约集聚、多元发展为目标,以“四抓四促”为重要抓手,全力做好服务业量能齐升工作。

聚焦金融服务、科技研发、商务会展等十大重点领域,东城将重点实施核心集聚区打造、总部和领军企业集聚等十大专项行动,建设一批功能突出的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全面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东城街道将加快打造“全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拟出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扶持办法,全力支持打造一批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配套功能完善、综合竞争力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同时,加强与香港工业总会的沟通联系,开展共建互促,计划引进香港Q唛认证落户东城,带动金融、科研、信息技术等行业加快发展,为推动全街道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增添动能。

聚焦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围绕本土培育和提升已有存量能级并重,遴选先知大数据、慧航天唯科技、雄奥实业、佳明环保等“国家小巨人”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先行先试,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倍增”计划。

此外,加快数字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全面应用,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食品饮料等重点产业,支持企业持续加大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投入。

东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东城将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号召,紧紧抓住新一轮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契机,加快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高地,全力做好新一年服务业稳增长工作。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