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东莞主会场活动——“莞邑名贤传承计划”发布暨“院士村”桥头邓屋“百千万工程”启动仪式举行,2024年“博学东莞”品牌首个重点本土题材原创展览——“一方山水一方人——莞邑名贤文化展”,从桥头邓屋(首站)出发,开启全市巡展。

精品展览是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博物馆深入挖掘研究的成果展现。“一方山水一方人——莞邑名贤文化展”,作为东莞首个跨古今、多领域、全覆盖、系统化呈现莞邑名贤的群像展,生动呼应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
自今年1月下旬在东莞展览馆开展以来,“一方山水一方人——莞邑名贤文化展”备受各界关注与好评,参观量近10万人次,热度不减,两度延期。日前,文化强市调研组在东莞展览馆调研时提出,要以历史事件、名门望族为线索传承莞邑名贤文化,以古今对话、现代表达阐释本土历史文化,展现莞邑文脉传承,为莞邑文化增彩。
新起点,新视角。从历史事件、名门望族两个维度,重新审视“一方山水一方人——莞邑名贤文化展”,相信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发现。

重大历史事件中常见东莞人的闪光身影
莞邑文化源远流长,彰显着东莞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是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的“七大文化”之一。聚焦深入挖掘和对外展示莞邑文化,东莞展览馆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打磨,于今年年初重磅推出“一方山水一方人——莞邑名贤文化展”。本次展览从3500余名有文献记载的莞邑人物中精选100位具有代表性的莞邑名贤,以见人、见史、见精神的现代表达,打开一扇读懂“何以东莞”的全新窗口。

本次展览已入选“2024年广东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是广东省文物局推荐至国家文物局参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的六个展览之一。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素。东莞自是英雄之地,在各个历史时期,每当国家危难之际,总有东莞人挺身而出,精忠报国,一身正气。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淞沪抗战、东纵抗日……这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承载着东莞儿女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

1839年,东莞发生震惊世界的虎门销烟。以虎门销烟事件为导火线,1840年鸦片战争率先在东莞打响。东莞作为虎门销烟的发生地、鸦片战争的首发地与重要战场,奠定了“中国近代史开篇地”的独特历史地位。在这段可歌可泣的反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以林则徐、关天培为代表的民族英雄,为维护民族尊严,唤醒中华儿女,率领军民不畏牺牲,浴血奋战。关天培英勇殉国,气壮山河;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壮志豪言,永励后人。踏上文化强市建设新征程,东莞全新提炼出“觉醒之门 英雄之地”的核心传播口号,持续擦亮“近代史开篇地”这张城市文化名片。
抗日战争时期,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东莞儿女怀着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东北。1932年,日军进犯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总指挥的蒋光鼐(东莞虎门人),率十九路军奋勇抵抗,给日军以迎头痛击,打响中国正规军抵抗日本侵略军的第一枪。蒋光鼐所领导的淞沪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10月15日,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王作尧(东莞厚街人)任大队长,这是日军入侵广东后中国共产党在华南地区最早建立并直接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也是东江纵队的前身之一。抗战期间,王作尧等将领领导的东江纵队是华南抗日游击队的中坚力量(王作尧于1943年12月任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创建了华南最早的抗日根据地之一——大岭山抗日根据地,营救了被日军困于香港的何香凝、茅盾、邹韬奋等800多名文化界人士和爱国人士。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更是华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历史风貌最为完整的抗日旧址。

名门望族频出凸显东莞崇文重教的家风传承
千年莞邑,人杰地灵,代有英才。自宋元以来,东莞名人辈出,明清尤为兴盛,誉满岭南,明代理学名臣丘濬曾言“东莞人才之盛且显,独甲于岭南”,仅以东莞清末探花陈伯陶编纂的《东莞县志·人物略》统计,有立传的莞籍名人达895人。近代以来,东莞更是人才鼎盛,并出现了一批卓有声名的名门望族,东莞学人群体,名噪一时。
通江达海,赋予东莞开放的气魄和包容的胸怀。宋元以来,移民大量南迁,涌入珠江三角洲,不少氏族在东莞安家立业,开枝散叶,形成众多姓氏大族,奠定了如今东莞家族姓氏的基础。“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来自中原文化重教育、喜藏书、勤学习的传统,并未因乱世迁徙而丢失,反而在一些家族中被加强,成为宗族意识得以传承,并形成良性循环,既强化了家族子弟恪守家训、传承家学的信念,也扩大了家族的影响力,从而成为一方名门世家。

“一方山水一方人——莞邑名贤文化展”巡展首站——桥头邓屋的邓氏家族,即为人才辈出的名门望族,近百年来,从这里走出了一批活跃在科学教育文化经济领域的风云人物,最为瞩目的,当属邓植仪家族,一门五杰,各放异彩:著名土壤学家、农业教育家、近代广东高等农业教育拓荒者邓植仪,爱国企业家邓盛仪,化学工程专家邓鸿仪,中国科学院院士、光学、激光专家邓锡铭,邮票设计师邓锡清。
以学术知名的莞城容邓家族,是东莞家喻户晓的书香世家,盛产学者,容庚、容肇祖、容媛三兄妹是其中杰出代表。容庚的父亲、母亲分别是莞城望族容氏、邓氏后人。容庚的祖父容鹤龄是清同治二年进士,以诗歌负盛名;叔父容祖椿师从居廉,为岭南知名画家;父亲容作恭,曾就读于广雅书院,喜治史,好藏书。容庚的外祖父邓蓉镜是清同治十年翰林院编修,曾任江西按察使,晚年任广雅书院山长;舅父邓尔雅,诗、书、画、印皆负盛名;母亲邓琼宴自小饱读诗书,重视孩子教育,曾为子女教育四迁住址,“容母四迁”成为美谈。“不求做官,但望自立,为社会教育事业多作贡献”的家训传承,以及良好的家庭文化熏陶,容庚、容肇祖、容媛三兄妹自小好学,在古文字学、民俗学、哲学史、考古学等领域颇有建树,成为一代大家。

以王宠惠、王宠佑兄弟为代表的虎门王氏,则是以学贯中西而知名的学人家族,王氏族人在法学、医学、地质学、机械工程学等领域代出人才。其中,王宠惠是近现代中国法学的奠基者之一,曾参与起草《联合国宪章》;王宠惠之兄王宠佑被称为“中国矿藏之父”,是中国地质矿床学的先驱,其英文专著《锑》是国际上关于锑的第一本专著;王宠惠堂兄王泽民是广东红十字会发起人之一,其译述的《红十字会救伤要法》为早年急救专书之佳作;王宠惠堂弟王吉民为中国医学史研究的开拓者,创立了中国第一家医史博物馆,中国第一部英文版医史专著《中国医史》撰写者之一。
窥一斑而知全豹。透过这些名门望族,可以窥见东莞这座城市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凸显东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务实求真、严谨治学的东莞学人精神,代代赓续,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