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村奋斗路③|拓空间优产业 大宁四十载“蜕变”行稳致远

初秋的黄昏,当最后一缕晚霞在海平面消失,白昼和黑夜完成了交替,热浪被夜晚的清凉挤走,忙碌了一天的虎门大宁人从一座座豪华的楼房走出,在小区附近荷塘公园旁的休闲绿道上,悠闲散步……

悠闲的脚步、盈盈的笑脸、寂静的小径、倒垂的杨柳、水中晃动着的灯影,这些,是大宁人幸福生活的拼图碎片。

虎门镇东南部的大宁社区,面积5.5平方公里,是“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广东省文明村”……近600家企业在这里扎根发展。至2023年,大宁社区村组两级总收入2.42亿元,总资产28.59亿元,股均分红达到52800元。

从“土里刨食”到资产近30亿元的“村级大咖”,大宁社区实现层层“蜕变成长”,是大宁人在节点上精密布局、巧用空间、科学发展的结果。

那些年,“3+3+4”布局,种田搞出“新花样”

据《大宁志》记载,上世纪70年代末期,虎门大宁全村的耕地总量为4500多亩。

■大宁社区实现层层“蜕变成长”,是大宁人在节点上精密布局、巧用空间、科学发展的结果

1982年,大宁也全面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同时,当时的大宁大队,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农田开发性发展,发展商品农业,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幅度调整农田经营布局,大力发展水果和水产养殖业。按三、三、四布局,四成农田继续种植水稻,三成农田种香蕉,三成农田开发水产养殖,打造了粮食生产、水果种植、水产放养的立体化农业。

这是大宁社区在改革开放初期,进行第一次空间布局,为当时的大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从长安镇的上角嫁到虎门大宁。当时我们村到大宁,只有山间小路,出嫁时勉强可以骑自行车。当时的大宁,到处是水稻田、香蕉地和鱼塘,有米有果有鱼虾。相对来讲,比我娘家那一片富裕。”大宁社区60多岁的村民王阿姨说。

那些年,村里的旧仓库变成“外资工厂”

科学布局种田,只是大宁人在改革开放后走出的第一步。可以说,这一步,只是简单解决了当时大宁人的吃穿问题。

大宁的经济发展,还要从引进第一家企业开始。

1979年7月,大宁引进了第一家港资来料加工企业——大宁毛织厂,由大宁旅港乡亲谭桂年和朋友合办。这家企业的协议号是当时的东莞县来料加工第32号。

今年近70岁的老谭是这家企业的第一批员工。“当时的工厂车间就设在大宁食堂,我有幸成为工厂的第一批员工。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有时工厂加班多,一个月可以领到100多元的工资。如果不加班,我们下午下班后,还要下地干活,那时我们家5口人,还种着好几亩田地。”老谭回忆说。

1980年,大宁引进了第二家来料加工厂“大宁电线加工厂”,利用当时的北坊黄皮园中一间旧仓库和一间农机维修站的瓦房做生产车间。

“1980年,大宁工农业总产值190万元,村(队)纯收入达到65万元。可以说,这是大宁发展的‘第一桶金’,大宁的经济发展从此拉开了大幕。”现在主管大宁财务的大宁社区党委副书记谭敬泽说。

1981年,大宁通过两年来的来料加工费的收入积累,决定在南门地名“三块地”处建起一座占地面积135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三层混凝土厂房。次年引进“大宁电业厂”,1982年“大宁电子厂”也进驻其中一个车间。1983年中,在电业厂前空地再投资建起一座三层约2500平方米厂房,吸引一家汽车收放机装配厂进驻。

这时,大宁有了来料加工企业5家、工人400多人,当时引进外资430多万港元。

从此,大宁一发不可收。1984年,在当时的赵屋旧村场,开始建立赵屋工业区,到1986年,这个工业区引进6家企业。

那些年,把“烂山岗”变成“金库”

大量企业的进驻,闲置地、边角地空间,已经不足以托起大宁腾飞的翅膀,大宁要进一步发展,就要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精明的大宁人,并没有把目光盯在村内平整、容易建设的农田上。

“当时,大宁为保护耕地,不惜投资成本,利用山坡地和无耕种价值的山坡烂地进行开发。厂区建设实行村民集资和集体投资相结合,让利于村民;或采用让外商购地建厂自用的方式。首期厂房工程,在大宁东南面的蒲芦山坡乱坟地铺开。至2010年,建成大板地和麒麟工业区,引进大小企业110多家。53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宿舍,引进外资近10亿元。这里,成了大宁工业经济发展的龙头,也成了大宁的‘金库’。”大宁社区老干部谭女士说。

大宁经济发展规模是虎门社区的“排头兵”,更值得大宁人自豪的是,大宁到今天为止,还储备着优质的土地资源。也就是说,大宁未来的发展,还有充足的空间。

这些年,拓空间让社区“二次腾飞”

纵观大宁的发展历程中,最为可贵的是在每一个节点,在“空间利用”上,一直是“节约利用、保护利用”。

“现在,我们大宁社区还有一部分优质的土地资源可以利用。但近年来,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老传统,绝对不浪费一寸发展空间。这些年的发展,一直在‘拓空间’,改造一些老旧工业区,为社区‘二次腾飞’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大宁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谭启棉说。

这些年,以谭启棉为“班长”的大宁社区领导班子,秉承和发扬大宁前辈“敢为人先”的优良作风,顺应时代要求,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筑巢引凤”谋划大宁新一轮发展,带领社区驶入发展快车道。

这些年,大宁在空间利用上,大胆“升级”。开启旧改拓空间之路。率先改造建设的大宁生态智慧产业园,总投资8.23亿元,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增加近3000万元收入;引入大宁电子智能制造项目,每年将为大宁社区增加约1000万元收入。

下一步,大宁还将发展大宁百福智能制造项目。该项目由大宁社区建设,总投资10亿元,建成达产后,预计年营收15亿元,年贡献税收7300万元。

■大宁谋划新一轮发展,推动社区驶入发展快车道

“我们社区在‘二次创业’,但还是延续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努力节约资源,把有限的发展空间最大化利用,保证未来的可持续化发展。我们的最大目标是创建‘幸福大宁’。”谭启棉说。

据了解,至2023年,大宁社区村组两级总收入2.42亿元,总资产28.59亿元,股均分红达到5.28万元。无论是总资产还是年纯收入,都排在虎门社区前列。经济发展、民生福利、生态环境、文化建设、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工作全面推进,可圈可点。

记者手记

合理的空间利用是“科学发展”的前提

在虎门从事新闻工作27年,可以说,我是大宁社区“巨变”的旁观者也是见证者。

据大宁社区村史馆记录,改革开放初期,只有一条土路进村,从利用旧饭堂引进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到荒地开发出大宁第一个工业区——大板地工业区,再到成为虎门社区的“排头兵”,可以说,大宁社区发展的每一个节点,都牢牢把控“发展空间”的科学利用。精明的大宁人在保护中发展,并“快人一步”,这才是最可贵的。

因为每一个节点都对空间“科学利用”,高楼林立的大宁辖区,依然还可以看到绿油油的菜地、成片的鱼塘,还可以感受到春天的黄昏静听蛙鸣、夏日早晨看荷花在荷叶间轻舞、冬日午后看水中的白云飘荡……一处处胜景,让人陶醉。

激荡在心头的,是满满的幸福。

这块热土,保留着的空间,还有无限发展可能……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