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东莞建地标|王建南:在东莞率先应用AI技术,给升降机按上“智脑”

人物:王建南(东莞南城商贸金融大厦项目技术工程师)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一次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更是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的转型升级。如今,新质生产力人才在东莞的产业中坚持技术发展,在科技领域锐意创新,用一个个专利,一项项发明,生动展现“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注脚,为“大国工匠”的全新图景做生动诠释,而中建八局湾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29岁的技术工程师王建南,正是他们中的一员。

在东莞南城商贸金融大厦项目施工现场,王建南在做最后的调试准备,据悉,他参与建设的智能施工升降机实施应用,是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独立自主研发,在东莞鲜有的通过融合自动控制功能及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升降机机器人项目。他笑着说,未来在项目上,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器人来接手那些繁重、重复、枯燥的工作,已不再是科幻小说中才有的情节,而将是一种常态。

一台电梯升级费用约12万元,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

11月16日,上午的天气略有闷热,在南城商贸金融大厦项目现场,王建南正调试复核施工升降机机器人。

“各设备调试是否正常?”

“现在整体运行较为稳当,施工升降机各项检测数据要符合要求。”

只有数平方米的操作室内,他坐在操作椅上,正和技术人员认真探讨验收结果和精细化的调整方案,为机器人的顺利运行做最后的调整,在调试结束,他临时急急忙忙赶回了办公室。“我还需要20分钟处理一下最新的数据。”王建南对记者说。

今年29岁的王建南,已经是升降机器人项目的运行负责人。他介绍,接到智能施工升降机实施应用项目的时间大约在3个月前时间有限,需要编制方案,合理考虑施工升降机的位置,解决传统施工升降机与新技术碰撞的问题,比如升级后对原升降机的影响程度、能否实施,如何保证各安全装置灵敏有效等等。

谈到这个技术的落地,王建南颇有感触,他说在项目工作多年,自己感受到如今传统的施工升降机如不及时进行智慧化升级改造,将面临提前淘汰报废的问题,而完全通过采购全新智能升降机解决这一问题又并不现实。“整机换新成本高、升降机必备监测功能缺失、人工操作不规范等困境,让当前大量的施工升降机还依旧保留传统的人货梯形式。”

而智能施工升降机配备先进的传感器和自动报警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并快速响应潜在的安全问题。在满载情况下,系统能够控制升降机直接驶向指定楼层。一旦工地停电后,智能控制系统自动会将升降机下降至底层,解决人员被困的安全隐患。同时电缆防挂保护功能,能够防止电缆在升降过程中发生挂扯,保护电缆免受损害。

王建南介绍,在提供技术与传统电梯生产商和租赁商做具体对接时,他发现传统施工电梯单位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不高。“技术的落地并不平淡,厂家认可这项新技术,但他们担心,在成功应用之后,会对当前市场带来冲击。”在这个过程中,王建南和团队与对方多次进行沟通,表明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大家可以合作共享共赢,并不会产生固化或核心技术垄断的情况。王建南说,从自身而言,他非常愿意去和外在环境多交流,进行技术间的碰撞,在相互提升的同时也助推科研成果转化。

“如今设备数字化、智能化比例已成为硬指标,也是外界评判一个建筑企业技术先进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科技创新是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的核心。王建南介绍,一台电梯的升级费用大约为12万元,改造后的升降机机器人可以支持自动平层,笼内选层,笼外呼梯,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减少操作错误,同时配备先进的传感器和自动报警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并快速响应潜在的安全问题,此外还能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监控和预测性维护,与其他施工设备和系统集成,实现智能协同作业。

通过平台,实现1人解决多个项目或设备运维问题

一直以来,建筑业被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相较于其他行业来说,处于一个较低的发展阶段。

王建南介绍,如今从国家到地方各级管理部门密集出台机械设备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与更新的指导性政策,其中要求在 2027年前将具备数字化、智能化功能的施工升降机使用占比提升至70%以上。

“本工程投入智能施工升降机投入使用后,将是东莞率先应用的项目,有助于推动建筑产业智能化。”王建南说,智能施工升降机在项目运行,也是东莞非常领先的做法。该升降机器人启用之后,将会节省很多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可通过平台1人解决多个项目或设备运维问题,更加高效,并且能够与其他施工设备和系统集成,实现智能协同作业。

事做于易,行则将至。王建南说,在每一天具体的工作中,他都会关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情况,以小切口窥见大方向。而伴随检测完毕,智能施工升降机正式投入使用,望着正荷载器材,在大楼上不断攀升的设备,王建南颇为感慨,他说这样适用于建筑领域的自动化机器人,可以执行重复性高、危险或劳动强度大的任务,减少了很多人工成本,也提高施工安全性和效率。

扎根东莞,让更多技术展现新价值

在东莞这片热土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形态,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他们或扎根于基层,或致力技术研发,或怀揣对科学赤诚热爱,在各个领域绽放光彩。

培养新质人才,不仅展现着人物精神,也是一座城市对新质生产力追求和崛起之路。这些人才为新质生产力不断注入动能,一个又一个年轻的身影汇聚起蓬勃力量,他们不仅是个体经历的展现,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开启了无限机遇。虽然有些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东莞人,但来到了东莞,浸润了这座城的力量,在这里生活时间越长,也越感受到和这座城市的双向奔赴。

王建南说,自己是贵州人,大学毕业后,他子承父业进入工地,辗转海南、贵州、广州等地工作,在2022年,他随项目来到东莞,选择了技术工程师这个岗位。“我愿意去更多接触智能化或者新技术层面,在巩固原有成果的同时,也能不断地提升自己。”在过去数年的工作经历中,王建南深耕技术,更具备坚定信念和探索精神。发明了23项专利,跟进了数个新兴项目,不断用新技术研发,奔赴未知领域,为自动化与智能化发展贡献力量。

而在日常生活中,东莞的宜居、包容给他带来了很深的印象。他觉得这座城市不仅在生活成本、基础设施、自然环境和文化底蕴方面表现出色,其独有的魅力也让人感受深刻。“我太太今年研究生毕业了。”谈及自己未来的生活,王建南有些甜蜜和羞涩,他说太太也即将来东莞求职就业,和他一起规划未来的生活。

谈及升降机智能机器人产品未来的应用,王建南对此抱有非常积极的态度,他认为针对非智能升降机做智能化改造, 是结合政策要求和市场需求,从使用者和所有者角度做出的功能升级,通过这样的改造,在未来,能够让更多的施工升降机设备在东莞焕发新的市场应用价值。

王建南对记者说,他最近正在研究钢结构吊装,希望能够再研发一个新的专利。在9月下旬,他刚刚参与了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工程创新技术交流会,会上很多专家提出的建筑结构技术融合的观点带给他新的启示。而一路走来,他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不断将科技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一步步打造自己过硬的技术能力,更好地探寻东莞这座科学新城的城市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