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最基础、最朴素的向往,是城市高质量发展最坚实、最温暖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从抗击新冠疫情的果敢担当,到基孔肯雅热防控的精准施策;从三甲医院集群的强势崛起,到基层医疗网底的持续加固;从中医药强市的创新突破,到公共卫生体系的全面升级,东莞这座人口规模庞大、结构多元、活力奔涌的城市,正以“三网两体系一高地”的战略布局为牵引,将“品质医疗、温暖服务、守正创新、协调发展”的愿景融入城市血脉,深入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奋力擘画一幅与城市能级跃升相匹配、与千万市民热切期盼相呼应的健康幸福新画卷。

硬核担当
生命至上的东莞答卷
每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考验,都是对城市治理能力与民生情怀的检阅。面对挑战,东莞卫健系统展现出非凡的勇气、智慧与高度的组织力,交出了一份份饱含温度与力量的答卷。
在新冠疫情最危急的时刻,东莞的医务工作者闻令而动,白衣执甲,成为最美的逆行者。他们主动请缨,星夜驰援湖北等疫情重灾区。在武汉的方舱医院、定点救治病房,厚重的防护服下,是被汗水浸透的衣衫、被口罩勒出深痕的脸庞,更是夜以继日、争分夺秒的坚守。他们以精湛医术与血肉之躯,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用行动诠释了“用生命守护生命”的铮铮誓言。

■东莞市人民医院成功完成全市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
在东莞本土战场,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核酸检测点、流调溯源中心……处处是战场,人人皆战士。广大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勇挑重担。他们放弃休息,告别家人,在高压下连续奋战数月,承受着体力和精神的双重极限挑战。正是这份“舍小家、为大家”的忘我奉献,为东莞有效控制疫情传播、守护千万市民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构筑了坚不可摧的防线。
面对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传播风险,东莞卫生健康系统反应迅速、行动有力。千余名党员冲锋在前,党旗在防控一线高高飘扬。作为防控统筹协调部门,东莞市卫生健康局靠前指挥,主要领导深入基层一线督导,确保各项防控措施精准落实、细致入微。同时,开展专项培训,全面提升一线卫生工作者的科学防控能力,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向源头治理深化,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为构建严密的防控网络,市卫生健康局联合多部门组建专项督导组,对全市33个镇街(园区)开展深入巡查。局机关及市疾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的党员技术骨干采用“暗访+督导”的方式,直插一线精准“把脉”,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在这场虫媒传染病防控战中,医务工作者们深入社区、乡村,积极开展蚊虫监测、消杀指导、健康宣教等工作。他们不辞辛劳,走街串巷,向群众耐心宣传虫媒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他们用努力和付出,守护着城市公共卫生安全。
在平常日子里,健康守护同样无处不在。医院的诊室、手术台、病房、急诊室,是医务工作者的日常战场。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精湛的医术和温暖的关怀,为每一位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一次精准的诊断、一台成功的手术、一句贴心的安慰,都在默默传递着医者的仁心仁术。他们是患者信赖的“生命守护者”,是健康东莞最坚实的基石,用日复一日的专业与温情,守护着千万人口的安康。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率先使用国产微创综合手术机器人开展手术治疗
蓝图擘画
高位推动引领“大健康”格局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东莞市委、市政府牢记嘱托,将健康融入城市发展血脉,以顶层设计、政策供给、资金投入的强大合力,驱动健康东莞建设全速前进。
——顶层设计更加系统。东莞以战略眼光系统规划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蓝图,先后出台《东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东莞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清单》等纲领性文件,清晰勾勒出“三网两体系一高地”的实施路径,即构建全面高效的公共卫生防护网、均衡普惠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全龄全员的智能健康管理网,打造整合型高品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均衡性功能化健康空间布局体系,打造东莞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高地。
——政策创新持续突破。东莞在卫生健康领域展现出强烈的改革创新精神,多项举措开全国、全省先河:全国率先推动医疗护理员管理制度体系改革,在5家省级试点医院推出“免陪照护”服务,专业护理团队替代家属陪护,显著减轻患者家庭负担,提升住院体验与尊严感。全国首创“健康副厂长”模式,累计为1723家重点企业配备792名健康副厂长,将专业健康服务直接送进工厂车间,服务企业员工超50万人次,有效保障了庞大的产业工人群体的健康权益。全省率先全面实施疾控监督员制度。向医疗机构派驻专业监督员,强化对传染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日常监督和指导,将防控关口前移,切实提升医疗机构感控能力。
——“三医联动”深化医改。东莞坚持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DIP付费实现医疗机构、基金支出、住院病种全覆盖,显著提高了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累计推进16批共927种集采药品和38种集采医用耗材落地东莞,药品耗材价格平均降幅超50%,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负担,让患者能够用上更加质优价廉的药品和耗材。落实“两个允许”政策,公立医院全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人员实行全员岗位聘用管理,实现同岗同绩同酬,充分调动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吸纳民间资本,激发投资活力,民营医疗卫生机构蓬勃发展,在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形成了公立与民营医疗机构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智慧医疗提升效率。东莞大力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全市建成互联网医院56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均已开展检查检验互认工作,互认项目数达339项,有效避免重复检查,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
政策、项目、资金的协同投入,为千万东莞人实现“病有良医、老有康养、幼有优育”的美好愿景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市民在健康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成为这座城市最温暖的民生底色。
体系强健
“顶天立地”托举千万人健康福祉
面对超大城市治理挑战与千万人口的多元需求,东莞坚持“顶天立地”战略,打造层次分明、功能互补、全域覆盖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高水平医院挺进“国家队”。东莞持续加大投入,全面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目前,拥有三级甲等医院9家,其中包括1家省高水平医院和4家市高水平医院。积极与知名高校(如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等)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借力高校科研教学优势,强化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东莞市人民医院(综合类)、东莞市中医院(中医类)、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妇幼类)表现优异,分别进入A+、A+、A++序列,位居全国前列。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为全省第二家三甲儿童专科医院(2024年),显著提升了区域儿童疑难危重症救治能力。国内首个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中心、华南首个区域性病理诊断中心在东莞建成。BNCT项目获批“恶性肿瘤硼中子俘获治疗技术与应用广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实现了国产重大科学装置临床转化“零的突破”,为肿瘤患者带来革命性治疗希望。

■东莞市人民医院硼中子治疗中心
——区域医疗中心“两翼齐飞”。松山湖、滨海湾、东南部、东部、水乡“五大区域中心”因地制宜、错位发展。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开办松山湖院区,填补了园区无公立医院的空白,为园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医疗服务。市滨海湾中心医院长安院区破土动工,打造对接深圳的桥头堡,加强了与周边地区的医疗合作与交流。市东南部中心医院积极冲刺三甲评审,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市东部中心医院外科大楼拔地而起,进一步改善了就医环境和医疗设施。市水乡中心医院新院区启用,与市人民医院组建紧密型医疗集团,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了区域医疗服务水平。
——区域发展更加均衡。东莞积极谋划,推动市中医院国医馆、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大楼等一批重点工程落成启用,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因地制宜打造水乡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东南部新型健康医联体和新型中医紧密型医联体,有效补齐了区域、专科差异,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推动深莞融合医联体建设,16家公立医疗机构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开展合作,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与流动,让东莞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镇街医院“百花齐放”。东莞高质量通过第五次国家卫生城市复审,28个镇全部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为居民创造了更加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28家镇街公立医院分别向中医类别、专科、医养结合等方向错位发展,已有10家医院实现转型升级,全市有17家二甲以上镇街公立医院。力争到2030年底,90%以上镇街公立医院成功创建成为二级甲等以上医院,服务能力实现质的飞跃,更好满足辖区居民就近就医需求。
——“15分钟健康服务圈”触手可及。建成3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卫中心”)、35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形成覆盖全域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让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近在咫尺。33个社卫中心均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其中29个达到更高级别的推荐标准,达标率全省第一。组建1219支家庭医生团队,常住人口签约率达58.39%,重点人群(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儿童等)签约率高达92.49%,远超省定目标,提供个性化、连续性健康管理。33个社卫中心全面开设体重管理门诊,将体重管理与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防控紧密结合,从源头上干预健康风险因素。
“顶天立地”的体系,让“三甲品质、社卫价格”的服务惠及千家万户,真正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与普惠性,为千万人口的共同健康福祉提供了最坚实的托举。
守正创新
筑牢千万人口健康防线
东莞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公共卫生安全视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实现了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历史性跨越。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塑升级。东莞整合组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全面提升了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风险研判等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核心能力,为及时、准确防控传染病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市597个村(居)实现公共卫生委员会全覆盖,打通了公共卫生服务的“神经末梢”,促进群防群控、社会共治格局形成。登革热、流感等重点传染病防控科学有效,监测任务完成率100%,构建起“横到边、纵到底”的防控网络。
——重大疫情救治能力显著增强。市人民医院获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提升区域重大突发公卫事件应对能力。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100%设置标准化、可快速转换的传染病区。建成省级胸痛中心13家、创伤中心14家,数量位居全省地级市首位,为心梗、严重创伤患者赢得“黄金抢救时间”。新增400余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着力打造“4分钟社会救援圈”,提升公共场所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
——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全程护航。全面推行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和“三高共管”(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模式,成功创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2个、省级2个,规范管理率达标,有效延缓并发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构建覆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儿童期的三级出生缺陷防治体系。2024年免费产前筛查6.8万人、新生儿疾病筛查6.7万人,有力保障出生人口素质。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70%,医养结合服务率提升至43%,满足多元化养老健康需求。实现适龄女生HPV疫苗免费接种、小学二年级学生窝沟封闭、学龄前儿童局部用氟等惠民项目全覆盖,为下一代健康成长奠基。
——中医药强市建设绽放异彩。市中医院全力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骨伤科纳入国家特色重点项目;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与省第二中医院深度合作;按片区布局建设4家新型镇级中医医院;在镇街医院和社卫机构建设中医馆53个、中医阁103个,实现中医服务网络均衡覆盖。吸引7位国医大师在莞设立工作室;拥有“广东省名中医”13名;建成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及基层分站168个,厚植人才沃土,推动学术传承与创新。
从抗疫大战到体系重构,从高峰崛起到网底夯实,从医改破冰到中医药振兴,东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用担当与创新书写了健康城市建设的精彩答卷。这份答卷,镌刻着医者仁心,彰显着城市温度,托举着千万市民的健康福祉。
健康东莞,承载着千万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面向未来,东莞将持续深化健康建设,不断增强千万人口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健康成为这座活力之城、制造名城、幸福之城最温暖、最亮丽、最持久的幸福底色!
健康东莞,正让幸福生活的底色更加亮丽,为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最强劲的健康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