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们在现代化的厂房里娴熟地分拣苹果 记者 王子玺 摄
巍巍乌蒙群峰涌,果挂枝头香满山。金秋时节,站在昭通市昭阳区永丰镇苹果种植基地观景台眺望,一片片被白色防雹网遮盖的种植区就在眼前铺开。山脚下,几座现代化的厂房式建筑整齐坐落,工人们娴熟地分拣、打包、装车,一箱箱备受青睐的“昭阳红”由此走向市场。
产业扶贫,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很关键,于昭通而言,独特的自然禀赋,就是当地群众打开小康之门的金钥匙。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开展以来,广东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瞄准当地苹果种植的优势,联合昭阳区政府,引进了著名的苹果生产企业,运用现代化种植、管理、经营模式赋能当地“苹果经济”,不仅带动了3个乡镇贫困户增收脱贫,还将昭阳苹果种得越来越“红”。
村民
土房变洋房,生活有盼头
永丰镇下荒冲村村民孔令康一家,是当地典型的种植户。一直以来,一家人的生计全部靠19亩地,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开展以前,孔令康种植的全是烟草,一年下来,只够一家人的生计。
清苦的日子,并没有浇灭孔令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他心中为一家人建一幢像样的房子一直是他想完成的目标。
“种烟草,缺乏营销渠道和经营意识,赚的都是辛苦钱。”谈起以往的经历,孔令康脸上写满无奈,不过,当他回头看了一眼身后漂亮的小洋房后,脸上却堆满了笑容。
去年,孔令康拆掉了住了近20年的老旧土坯房,建起了一幢3层的新房子。而给他带来这种变化的契机,就是苹果种植产业的落地。
孔令康的经历,实际上也是永丰镇一带大部分村民的缩影。长期以来,永丰镇群众收入主要靠传统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有一些零星的种植业,如苹果、烟草等,虽然品质好,但没有形成产业,无技术、无资金导致村民的种植养殖产业呈现出“小、散、弱”的局面。
东莞驻昭阳工作队进驻后,很快就发现了当地种植业发展的症结所在。经过和当地政府的协调谋划,将东莞的经营发展模式引入昭阳,规划制定出了一条科学的产业发展路径,引进了著名的苹果生产企业——海升集团,在永丰镇、守望乡、布嘎乡一带规划建设10万亩苹果种植基地。
在经营合作模式上,当地采取“龙头企业+基地+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探索出了土地流转促增财产性收入、园区就业促增工资性收入等多项举措,带领当地建档立卡户和易地搬迁群众稳定增收致富。
这种模式,不仅将村民从土地上解绑,务工增收,村民每年还能得到每亩900元土地流转费用。以孔令康为例,15亩土地流转给基地后,他们一家人又返回了苹果种植基地务工,每人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收入,一年下来,就能从苹果种植基地赚得10万余元收入。
“荷包鼓了,当然要盖新房。”孔令康笑着说。
企业
苹果“红”了,经理山上山下忙不停
最近,海升公司子公司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经理李小明非常忙碌,除了要去果园,他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到7月新建成的分选和冷链物流园忙碌。山上山下来回跑,已成为李小明这几个月来的新常态。
“2018年在东莞驻昭阳工作队的穿针引线下,海升公司和当地政府以7:3的比例成立合资公司,当年协议里也清晰地列出了发展规划,从最初的5000亩发展到当前的6万亩,再到明年的10万亩。除此之外,还明确了要在基地运转成熟后,配套建设4万吨的冷库项目和每小时20吨的分选包装线项目。”在分选和冷链物流园里,李小明一边领着记者参观新建成的园区,一边详细地介绍着园区落地的背景。他说,这些产业发展思维,大多是由广东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提出来的,如今效能尽显。
“产业逐步成型后,昭阳苹果更具品牌效应,在先进的种植技术、营销思维的加持下,我们的苹果不仅价格稳定,而且供不应求。以我们今年新推出的红蛇品种为例,果树刚刚落土,就被买家提前付款‘包圆’了。”李小明说。
产品的供不应求,不仅让李小明忙了起来,也给当地的村民带来了利好。为应对订单,超越公司加快了分选和冷链物流园的建设,并引进了先进设备,同时还对周边300余名村民进行了免费培训。
“补人手、补设备,我们有效益,村民也可灵活就业,在分选包装线工作一天,就能拿到150元,目前我们的分选包装线就吸纳了200多名村民高质量就业,他们当中大部分是曾经的贫困户。”李小明说。
记者 王子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