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产业扶持+消费扶贫 常平帮扶南雄结硕果

在韶关南雄市江头镇元甫村百香果产业示范基地,放眼望去,一片绿意盎然,绿油油的藤蔓下,挂着一个个嫩绿的百香果。这是江头镇委镇政府统筹常平镇扶贫资金452万元,在江头镇元甫村大力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百香果产业示范基地,种植规模达300亩。这也是常平对口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常平镇自与南雄市江头镇、水口镇、南亩镇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以来,紧紧围绕基层党建、产业发展、劳动力就业、发展村集体经济等重点工作,扎实开展对口帮扶工作。

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2017年底,南雄市水口镇水口村被广东省委组织部列为第一批省定“红色村”党建示范村。

“水口村的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要将村里的红色基因不断传承下去。”常平扶贫办副主任、常平驻南雄工作队领队周柱伦介绍,为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常平镇政府出资25万元在水口村建设了村史馆,将该馆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实物、图片、文字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展示该村的红色文化,让大家铭记历史,从而更好地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此外,该村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与弘扬革命优良传统紧密结合起来,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以及组织生活会等,并通过派发一张政治生日卡、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开展一次谈心谈话、为民办一件民生实事等党组织活动,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

扶持重点产业

2020年,江头镇委镇政府统筹常平镇扶贫资金452万元,在江头镇元甫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百香果产业示范基地,种植规模达300亩。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要求,元甫村引进南雄新惠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设百香果产业示范基地,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农业观光休闲综合开发,形成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不仅带动周边村民就业120多人次,还提高了村民收入。

“村里的百香果产业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并且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常平驻元甫村第一书记丁建成说,在发展百香果产业的过程中,该村广泛发动村民,鼓励他们加入到百香果种植产业中。如今,元甫村的集体年收入从原来的4.5万元增加到17万元,村民的收入从2016年的1.5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1万元。此外,江头镇还利用“以奖代补”等激励政策,鼓励在家务农贫困户种植水稻、花生等传统农作物,并与粤林米业、珠玑米业、吴屋半岛种养合作社、兰凤种养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签订产供销协议,把贫困户链接到产业链上,切实解决贫困户技术和农产品销路问题。

推进消费扶贫

为拓宽扶贫产品终端消费渠道,南雄市江头镇打造扶贫产业成果电商展示厅,一方面通过合作社与当地农户签订合作协议,收购稻谷、鸡、鸭等农产品,另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方式进行销售,同时对接大型企业为扶贫产品开拓销路,形成密切的产销链条,助推消费扶贫。

涌溪村委会副主任吴海军说:“在常平驻南雄工作队的带动下,我们已经成功和东莞供销集团、广电网络公司达成了合作,近期的营业额达60多万元。”目前,常平镇以南雄市江头镇扶贫产业成果电商展示厅为抓手,以定向购销为主、散卖为辅,积极支持帮扶村的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大型批发市场。2019年,常平镇消费扶贫总额达174.83万元,仅江头镇涌溪村通过电商平台就销售43万元农产品。

接下来,该村将积极与当地银联、“特抱抱”直播平台等组建电商平台,培养一批电商人才,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记者 张喜林 通讯员 陈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