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横沥,城市与田野相得益彰。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将标准化与乡村振兴创新结合、推广“样本经验”,率先发布三项乡村振兴团体标准及节约点菜服务规范,揭牌广东省唯一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镇……10月14日,2020广东省世界标准日暨横沥镇“标准化+乡村振兴”活动周在东莞横沥开幕,全面展示横沥“样本”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卓越表现。
据了解,今年入选国家第四批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镇的横沥镇,是广东省目前唯一一个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镇,而本次活动周也是广东省第二次选择在乡镇一级落地举行的世界标准日纪念活动。
推广“样本”经验▶▷
发布三项乡村振兴团体标准
彩绘轮胎、紫藤花架、手绘墙画……如今,走在横沥镇半仙山村村委会附近、朱氏宗祠古韵的老旧街巷,路边、墙角、绿化带上,目之所及到处是花花绿绿的植物,老旧街道俨然一条美丽的花园长廊。而谁能想到,这个长廊此前是一片杂草丛生、堆满各种破烂家具杂物的“垃圾死角”。
去年初,半仙山村自发组织了一支特别的“居民自治”队伍,并在社工和志愿者的协助下,开始在村里打造“边角花园”。而所谓的“边角花园”,是指对房屋周围的“三边三角”(三边:沟边、塘边、路边;三角:村角、墙角、屋角)进行美化改造,让边角之处也能成为园艺创造的乐园。
半仙山村在此次“边角花园”行动中,不仅彻底清理了路边、墙角的荒废区域,还将清理出来的年花、废旧轮胎、奶粉罐等旧物,种上鲜艳的小花小草,再通过画笔、颜料等绘上创意颜色和造型,原本遍地垃圾的角落像变魔术般成了“口袋花园”。慢慢地,村里变得整洁了,绿叶红花丰富了,呈现出一派美丽温馨的村庄新环境。
半仙山村的“边角花园”仅是横沥打造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目前,横沥镇以半仙山村为试点,逐步延伸至新四村、月塘村、山夏村和六甲村等,已经修建完成了46个“边角花园”。
此外,还有山夏村于2019年年底完工的“彩虹”项目。该村为了提升居民生活环境,改善村容村貌,对街道两旁的房屋外立面进行统一翻新改造,以现代彩绘为主,在保留清末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岭南建筑风貌的同时,根据房子的特色,因地制宜进行彩绘。
现在的“彩虹村”,四周五颜六色的房屋错落有致,逸趣横生,不仅提升了本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也让其成为新晋的网红打卡地。
为了推广成功经验、助力乡村振兴,14日当天,横沥镇现场发布了《乡村振兴 边角花园改造规范》《乡村振兴 闲置土地改造菜园规范》《乡村振兴 村级(社区)活动中心设置及管理规范》三项乡村振兴团体标准,将这些社会治理成熟的项目进行标准化,以便于复制和推广。比如其中的《乡村振兴 边角花园改造规范》,就规定了改造的基本原则、改造范围、改造要求、改造流程、改造方式、改造资金物料和管理维护。
“标准强调的是可复制可推广,而不是千篇一律。”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横沥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就以“菜园规范”而言,每个村根据自身特点,种植的作物可以是芋头,也可以是水稻。标准在这里更多强调的是管理模式的规范,而不仅仅停留于技术指标。
助力培养“粤菜师傅”▶▷
率先推出点餐服务标准
作为横沥镇“标准化+乡村振兴”活动周的一个重头戏,位于稻香中菜厨艺学院的“粤菜师傅”培训基地,是东莞市首个“粤菜师傅国际交流培训基地”。“粤菜师傅”工程是广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一个重要内容,旨在通过构建“粤菜师傅”评价体系,大力推动“粤菜师傅”培养,为广东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提供路径。
据了解,该学院在2019年10月启动建设,目前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内部建设了智能信息化教学系统,包括中西式烹调、中式面点、烘焙、咖啡、茶艺、餐饮酒品鉴等一体化实训室8间,以及按照世界奥林匹克烹饪比赛标准设计建设的目前全国唯一的烹饪竞技场馆。
“学院所开展的粤菜师傅人才培训,将最大程度体现‘复合型特点’。”厨艺学院相关负责人说,按照广东省《关于推动粤菜师傅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所提到的“粤菜师傅+”培训的意见,学院将着力培养“1+N”复合型厨艺高端人才,并将开展人才评价标准体系、菜品研发建设等,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国际餐饮企业。
通过人才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横沥还结合产业的特点,大力培训模具人才,成立了横沥模具技术培训学院,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开展各类培训课程,累计培训模具技术相关人才1000多人,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同时,也为当地村民技能赋能。
值得一提的是,14日上午,在发布三个乡村振兴“团体标准”的同时,横沥还在全国率先发布了《节约型粤菜点菜服务规范》团体标准。该《规范》明确了“按需点菜,健康搭配;因群而异,因龄配量;科学设计,践行节约;文明引导,拒绝浪费”的服务原则。#p#分页标题#e#
该《规范》提出,餐饮服务机构宜设立职业点菜师,未设立职业点菜师的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应具备点菜服务技能。在原材料的采购、加工、仓储方面,实现精准测算,提高利用率,科学量化设计“半卖”“例牌”“中牌”“大牌”,提供“半份、半价”“小份、适价”“拼盘”或“按位上菜”等服务方式,满足个性化服务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浪费。
“为营造‘文明就餐,杜绝浪费’的新风尚,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我们充分征求多方意见,包括港澳高校、省内标准技术机构、著名餐饮企业及行业协会组织联合制定了此项标准。”据中国烹饪学院院长陈健介绍,该标准规定了节约型粤菜点菜服务的服务原则、服务流程、服务要求、服务评价等主要内容,适用于从事粤菜(含广府菜、潮汕菜和客家菜)餐饮服务机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操作性,能够更好地规范餐饮机构的点菜服务,对消费者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创新探索▶▷
多领域融合实践“标准化+”
标准,广泛应用在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属于共同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文件,在社会化大分工、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也越来越被政府、企业、民众所重视及认知。
横沥镇更是率先行动,自2015年就开始布局标准化,一方面横沥作为工业重镇,需要标准的支援,另一方面横沥也拥有标准发展的民间土壤。该镇2018年率先成立了东莞市标准与产业融合促进会。今年4月,更是成为广东省唯一一个入选国家第四批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镇的镇街。“国字号”的加持,让横沥镇推进标准化工作底气更足。
而随着标准化逐渐渗透到小镇居民生活中,将标准化与乡村振兴工作进行相互融合、促进,则是横沥的又一创新探索。
近年来,横沥镇深化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五个美丽”行动,持续推进广东省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市创建工作。目前,该镇已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务,17个村(社区)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其中,横沥镇创新推出的“边角花园”“菜园改造”等项目更是一度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本工程”。
“要将这些喜人的成果固化下来,这就有了标准出台的必要性。”横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标准之于乡村振兴的应用,一方面,可以将既有亮点做法进行总结提炼,形成可复制的经验,使之进行推广;另一方面,对繁琐工作步骤进行系统梳理,让复杂项目程序化,有章可循。
不久前,横沥根据村(社区)探索建设的“菜园改造”项目,总结提出的《乡村振兴 闲置土地改造菜园规范》团体标准就成功获得专家认定,并于14日在横沥发布。其内容就包含乡村闲置土地改造成菜园的基本原则、改造准备、投入、分配及管理要求等,希望通过标准的制定让该模式进一步得到梳理和推广。
“过去,我们看到别的地方做得好,只能有样学样,很难从根本上改善村居环境生活。”东莞市标准与产业融合促进会会长曹志勇表示,现在不一样了,在“标准”的助力下,横沥将可以更加规范系统地总结好的方法和经验,并以标准化的方式固定、推广开来。
除了“标准化+乡村振兴”,横沥还从多领域着手,用标准化赋能产业、社会、民生等领域。其中,为了科学规划标准化工作,横沥镇将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与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签订了协议,将从专业角度,以打造“湾区品质 标准小镇”为目标,编制规划,推动标准化与产业提升、城市品质升级、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南方日报记者 刘远忠 见习记者 张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