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如何利用“双创”机会培育发展新动能?专家这样支招

“双创”,由“众”而积厚成势,因“创”而破茧成蝶。2020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日前闭幕。本届双创周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示我国创新创业的新进展新成效。

“双创”培育了接续有力的新动能,促进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很多大企业通过“双创”汇聚各方资源加速升级。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业创新高地,东莞要如何利用“双创”机会培育发展新动能?

本期邀请广州市社科院党组副书记、经济学研究员朱名宏,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林江,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副院长卢晶亮,就新的经济态势下,东莞如何借“双创”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拉动内需,以及如何寻找适合自身定位的“双创”路线等话题做探讨。

广州市社科院经济学研究员朱名宏:东莞是靠“三来一补”起家的,势必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前列,要以“双创”拉动经济内增长,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提升企业的品质。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林江:解决“双创”痛点、难点、堵点,需要在政府的系统策划和帮助下,提高创业的成功概率。比如说,营商环境建设得更好一些,政策服务和信息告知更完备一些。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副院长卢晶亮:能否保持发展动能的高效率,关键就在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高新技术的创新主体就是企业,就是人才。推动“双创”对于东莞来说正当其时。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双创”势在必行

记者:为什么中国需要“双创”?为什么东莞需要“双创”?

朱名宏:“双创”在2014年就提出来了,现在我们依然在强调“双创”,为什么?因为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外部因素不甚明朗,过去承接外国产业的一套走到头了,经济要长远发展必须依靠中国的内生力量。

东莞是靠“三来一补”起家的,势必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前列,因此,中国需要“双创”的原因和东莞需要“双创”的原因根本上是一致的,就是要以“双创”拉动经济内增长,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提升企业的品质。

林江:推动“双创”有深刻的背景因素。当前,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那么,怎么扩大内需呢?一个是靠投资,但投资只能起到短期的刺激作用,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而且重复投资还会摊薄现有资产的利润和利用度。在这种情况下,“双创”就成为重要抓手,鼓励人们把生产要素投入创新创业,培育出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广阔的企业,才能从根本上拉动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卢晶亮:我国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原因有三:第一,“双创”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的新旧动力在转换,需要从强调要素投入转向强调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创新对于技术进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义重大。第二,“双创”对于稳定就业发挥重要作用。“双创”催生了大量市场主体,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今年在疫情和世界经济衰退冲击下,上亿市场主体对于稳定经济基本盘,实现恢复性增长至关重要,其中“双创”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双创”是应对外部压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们在核心技术方面存在短板,必须扭转核心技术“卡脖子”的被动局面,科技发展必须向自主创新模式转变。“双创”活动在其中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东莞实现增长新旧动能的转换,同样需要大力推进“双创”。目前全球经济放缓、海外疫情持续对于东莞经济的影响较大,而在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东莞也必须找到新的增长点。能否保持发展动能的高效率,关键就在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高新技术的创新主体就是企业,就是人才。推动“双创”对于东莞正当其时。

推动“双创”,打通政策服务“最后一公里”

记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提出多年,有人认为“双创”依然面临着信息不对称、人才缺乏、资金紧张等几大堵点和痛点。如何看待这些痛点、堵点?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朱名宏:对于“双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分析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的具体困难。比如说,国企的创业和民企的创业、大型企业的创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创业、内部主导的创业和外部主导的创业,他们面临的问题能一样么?究其根本,这是一个创新模式问题。

以人才问题为例,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划分成很多小块,比如,人才从何而来、人才如何引进、引进之后要如何用、怎么管。事实上,“双创”面临的痛点、堵点,就是现阶段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中还做得不够好的方面,形成一个有效且配套的创新模式后,这些问题就能得到解决。这一方面,东莞有许多可以学习的样本,比如深圳、广州。#p#分页标题#e#

林江:“双创”中的一大块——创业,这件事本身有成功概率问题,自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阻碍。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主要是要在政府的系统帮助下,提高创业的成功概率。比如说,营商环境建设得更好一些,政策服务和信息告知更完备一些。比如,企业主带着资金来投资,这个时候如果能帮他分析当地的产业特点、现有产业布局、政策优惠和服务措施,就可能提高这位企业主的创业成功率。

卢晶亮:“双创”是一个系统工程,政策实施涉及多个部门、各级政府。从2015年6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出台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有关“双创”的政策性文件很多,这里面涉及不同的创业人员,不同部门的政策协调配合。不同类型的创业人员需要的政策支持不同,实际上却可能没有找对部门,优惠政策和需求没有有效匹配。解决这些痛点难点,需要加强各级政府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明确职责划分、任务分工,加强政策宣传,全力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做主角也做配角,东莞“双创”路线可更灵活

记者: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业创新高地,东莞能给“双创”企业、人才提供什么优势条件?东莞如何在广深之间,找到适合自身定位的“双创”路线?

朱名宏:我认为东莞优势条件还是比较明显的。首先,这块土地具备雄厚的创业资金,民间资本雄厚。换言之,和大多数内地城市比起来,东莞的启动资金足够丰富。其次,东莞有良好的产业基础,而且正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思路清晰;最后,东莞的营商环境良好,这是有目共睹的。

东莞的“双创”路线可以走一条不同于广州、深圳的路,在做主角的同时,也敢做、善做配角。怎么理解这句话?东莞可以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沟通连接广深,和他们一起形成配套完善的产业链,多培育沟通关键环节的创新创业。不要过度追求“高精尖”类的创业,要以大量的实用型创新技术形成东莞创新优势,走特色“双创”之路。

林江: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大背景下,广深的合作会更加频繁和深入,而连接广深两地的东莞,两头都可以服务,既可以挖掘广州的市场,也可以挖掘深圳的市场,我认为对接广深两地的高端服务业,比如金融、法律方面的服务,在未来会是东莞“双创”的风口。

卢晶亮:我认为东莞的优势条件在三方面:一个是地理位置,东莞是大湾区东西两岸之间的纽带,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中间地带;二是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产业技术工人储备;三是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高效的服务环境。东莞是制造业中心,产业集聚,供应链完整,可成为创新驱动的“实验地”,成熟的技术成果可向其他地方推广。因此,东莞适合成为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适合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创新创业。

见习记者 唐卓 记者 曹丽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