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说丨陈和生: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级科学家将不再意外

11月2日至4日,东莞松山湖将迎来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暨第六届广东院士联合会年会,上百位院士专家将集结松山湖助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

从花甲到古稀,十余年磨一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躬耕松山湖数十载,成功建设了“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

这一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运行以来,通过服务全球用户,已经完成超过200项关键课题研究,成为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中国散裂中子源在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正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陈和生说,能取得今日的成绩,离不开广东省和东莞市政府、松山湖管委会的大力支持。

陈和生接受媒体采访

服务全球1500多位用户,完成超200项课题

“我们能够做出世界上最好的。”这句话,坚定了陈和生建设我国散裂中子源装置的决心。

2006年5月,为了给中国散裂中子源寻找合适的建设地点,中科院专家们到珠海、广州和东莞三地进行实地考察,最终选择了如今松山湖科学城范围内的大朗镇水平村。“背后靠山,前面是高速公路,交通方便,四周有发展空间。”这一年,陈和生60岁,正到了花甲之年。

“中子散射就像‘探针’,是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有力手段之一。”他表示,散裂中子源可以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新能源等诸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研究平台,对探索前沿科学问题、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散裂中子源

2011年10月,总投资23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在东莞奠基,由陈和生担任工程总指挥。然而,工程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的。作为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不仅造价高,而且技术复杂,是各种高、精、尖设备组成的整体。

为了攻克一系列的技术难题,项目从2006年起开展了一系列的预制研究工作。各项设备的批量生产在全国近百家合作单位完成,许多设备的研制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6% 以上。

陈和生回忆道,建设初期,由于经费有限,中国散裂中子源地下隧道甚至没有规划建设电梯,无论是科研人员检修设备,还是接待参观交流,都只能通过电梯在地面和十几米深的隧道之间往返。

历经重重困难,2017年8月,中国散裂中子源顺利实现第一束质子打靶产生了第一束中子。2018年3月25日,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顺利通过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验收,正式投入运行,填补了国内空白。项目建成后,陈和生与团队成员们马不停蹄,加紧调试改进。2020年2月,装置完成打靶功率达到100kW的设计指标,比原计划的3年时间,提前了一半时间完成任务。

“大科学装置为各个专业的研究提供最先进的研究手段,以中国散裂中子源为例,自从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以来,通过服务全球1500多位用户,已经完成超过200项原创性课题研究。”陈和生表示。

8月13日,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发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实验装置,也在散裂中子源园区研发成功。这是基于中国散裂中子源相关技术催生的首个产业化项目,同时也意味着国内肿瘤治疗将迎来技术性革新。

吸纳高端人才,为松山湖科学城“添砖加瓦”

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片区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主体,定位为重大设施平台等创新资源集中承载区。

9月,东莞市委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按下“加速键”。

松山湖科学城正在加快建设脚步

陈和生是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者,同时也是这块土地的见证者。“当时我们选址,就跟地方党委政府说明,我们这个项目,不会直接带来GDP,但我们有信心将这里打造成为全新的科研创新中心。”陈和生说。

回忆起十多年前,他颇有感慨:“10多年前,我来到松山湖时,这里大部分地方都是工地。现在再看看东莞、看看松山湖,各类产业园项目、高校、知名企业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语。”

陈和生认为,中国散裂中子源是非常稀缺的大科学置资源,对人才聚集具有强大的磁吸效应。正如他曾在采访中表示:“若干年后,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级的科学家将不再意外。”过去10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分部还培养出一支年轻加速器和中子散射研究应用队伍,近400名科研工程人员平均年龄不到35岁。

陈和生高度肯定东莞在人才引进方面的各项举措。每年东莞都组织“人才周”活动,面向海内外人才提供来莞交流学习的机会,高端的人才的到来,可以为东莞建设建言献策。同时,来莞人才也能受到重视,在落户、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都能得到有效的保障。这也为科研人员解决“后顾之忧”,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谈及松山湖科学城建设,陈和生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包括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先行区两个科学城的建设应当统一规划,优势互补,吸引更多高端人才,为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添砖加瓦”。#p#分页标题#e#

目前,已过古稀之年的陈和生又参加了我国2035年大科学装置发展路线图的规划。“我们也在积极争取,将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建设纳入国家规划,希望能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设备功率,提高测量精度,加快实验进度,解决源头创新问题,更好地服务实验用户,为国家发展做出更多贡献。”陈和生说。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