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与科研方面创下“中国速度”的散裂中子源,今后在巍峨山北麓,将形成世界一流大科学装置集群。
当世界第四台、中国首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在东莞大朗巍峨山北麓动工建设时,谁也未曾想到这片曾经的“荔枝园”,将深刻改变东莞的科研基因和创新基因。如今粤港澳大湾区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两大国家战略,于松山湖畔交汇并充分赋能,必将激荡起“由园到城”的城市传奇,而大科学装置、省级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集群四大元素亦在这里加速汇集,将合力助推松山科学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科创明珠”,并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巍峨山麓 筑世界一流大科学装置集群
一台装置,一个起点;一群装置,一座新城。
被誉为“国之重器”、总投资20多亿元的中国散裂中子源,自2018年9月建成投用以来,已然成为松山湖响当当的实力名片之一。仅去年便提供用户机时4576小时,超过了美国、日本散裂中子源的实际运行时间,其束流功率从50kw提高到100kw,更提前一年半达到工程设计目标,创下应有的“中国速度”。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服务全球用户超1500户,总计完成300多项原创性课题研究,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实验装置,作为抗癌“利器”亦在这里研制成功。今年11月,中国散裂中子源又迎来一重磅“国家队”,继北京之后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也落户这里,将为技术创新、跨学科交叉应用等提供开放共享服务。
实际上,就在散裂中子源投入运行一周年之际,作为探测微观世界“姊妹花”的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正式动工。该项目投资约5.87亿元、占地约192亩,有望年底之际如期完工,将为南方先进光源落户提供重要科学和工程技术支撑,同时也标志着松山湖科学城从单个大科学装置加快向大科学装置集群进发。
接下来,松山湖科学城还将加快推进散裂中子源二期建设,其束流功率有望提高至500kw,并新建8台谱仪和实验终端,同时加快推进南方先进光源和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大科学装置的布局与建设,从而在巍峨山北麓形成大科学装置群。引以为傲的是,目前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进光源关键技术预研项目和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均已被中科院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推荐名单。如是三大科学装置相互关联并互补对接,将形成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硬核支撑”,而精心打造世界一流大科学装置集群的宏图将逐渐在东莞变成现实。
▲生机勃勃的松山湖
平台支撑 促创新链产业链深度交融
“谁掌握了材料,谁就掌握未来”,松山湖材料试验室成立仅两年半时间,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珠三角分部、粤港澳交叉科学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相继落户挂牌,现集聚了27个创新样板工厂科研团队,累计立项国家、省级重点科研项目达40个。其中汪卫华院士团队“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的研究成果,成功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其建设手笔之大同样罕见,项目占地1200亩、总投资约120亿元,首期占地391亩、计划投资超50亿元,整体以国家试验室标准建设。“建设中的一期总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预计年底将基本交付,装修同步推进或有望明年上半年搬进。”松山湖材料试验室副主任、产业化委员会主任黄学杰说,“以前做材料都是千锤百炼试出来,现在能用超级计算机算出来,用大科学装置分析出来。”届时大湾区电镜中心也将落户这里,不仅能看到原子还能看到原子的运动,从而将材料的性能研究分析清楚,然后再结合产业全链条应用。他认为,对东莞和广东制(智)造而言,要升级迭代的话新材料必不可少,而东莞从制造之城到科技之城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同样投入15亿元财政资金重磅打造的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将持续加强园区、校区和社区的“三区融合”,以成为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试验田。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强调,这一国际社区要延伸松山湖科学城的科学功能,不仅要打造成国际创新创业的窗口和标杆,还要打造成“创新创业不夜城”,要建成先行先试政策创新创业孵化摇篮,吸引更多青年创新创业团队聚集。“希望能走出一条松山湖的创新之路,为东莞市、大湾区乃至广东省的创新创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由园到城 “硬实力”积淀下的水到渠成
今年1月初,松山湖中子科学城正式更名为松山湖科学城,看似仅是简单两个字的改变,却彰显出东莞与众不同的雄心和霸气。这是“硬实力”积淀下的“水到渠成”,也让东莞走在了全国地级市前列。
经过19年的发展,松山湖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综合实力排名位列第21名,整个园区初步形成“一流平台、一流企业、一流机构、一流大学、一流人才”等高端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的良好发展格局。如华为自2005年首次投资落地以来,先后投资建设了华为机器、华为终端、华为大学和华为试验室等项目,并带动中软国际等上下游产业链伙伴加速聚集。截至今年3月,松山湖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20多家,产值超千亿企业1家、超百亿企业3家,产值超50亿元、超10亿元企业各4家,从而具备了雄厚“家底”。
同时松山湖还巧妙通过校地合作、协同创新等方式,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建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共组建北大光电研究院、清华创新中心、中科院云计算育成中心,以及华中科大工研院、电子科大电研院等32家新型研发机构。积极布局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超30亿元的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预计明年初动工,并以国际化视野、双一流标准筹建湾区大学,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加快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加快材料科学与工程等重点学科建设,从而于高校科研与人才培养方面为松山湖科学城赋能。#p#分页标题#e#
“今天的松山湖,与过去更多依靠改善硬件、项目招商、点状发展相比,系统、集成、创新的新格局正在逐步浮出水面,有大科学装置、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产业集群,进入了全国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行列,从政策层面、战略层面都站在了新的高起点。”今年9月25日,在中共东莞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召开分组会议期间,讨论《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稿)》时,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如是明确表示。“今天的松山湖迎来了发展的新关口,也是科技创新再发力的新起点。由‘园’变‘城’,如果松山湖能按国家部署把科学城建设好,意义不亚于2001年松山湖开园建设。”
文/马骏、冉雪梅、邱韵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