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创新经济发展?这些专家给出建议

1.jpg

昨天(11月4日),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经济高峰论坛举行。论坛邀请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围绕“世界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密码”这一主题,以“1场主论坛+2场分论坛+圆桌会议”的形式,重点关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创新以及科技与产业创新等热点话题,探讨大湾区加快创新发展步伐的具体路径。

3.jpg

完善制度衔接 集成三地资源优势促经济发展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近年随着各项重大跨境基建的落成,持续完善了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的理想布局。三地之间也迎來了一项又一项的政策突破。例如香港陆续出台便利港人在大湾区发展和生活的措施,为包括香港在内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提供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东莞推出系列真金白银的补贴政策鼓励港澳青年到莞创新创业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原司长陈文玲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显而易见,现存的制度衔接、规则衔接工作仍需“雕琢”,“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规则标准未成形,所以我们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数据流都受到了很大的障碍,假如三地能形成合力,能够突破这些制度的壁垒,使这些制度变成我们最大的制度集成的优势,才能使得三地经济合作有更好的加成效果。最重要的是要形成要素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人员往来互联互通,从而打造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双循环”样本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进入以创新为核心的阶段,陈文玲认为,大湾区需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造成“双循环”样本。

“把创新放在‘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中,不仅可以激发内在创新能力,还可以继续在开放中利用好国际的创新资源。”陈文玲补充道,创新不单单要在经济规模、市场规模、制造业生产能力上有所体现,同时还要提升现代服务能力、金融能力,优化营商规则和营商环境。

4.jpg

受到疫情影响,来自香港的专家学者通过视频“云上参会”,为大湾区金融体系创新和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其中香港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曾国卫认为,大湾区城市之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十分重要,“比如香港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国际化优势,而大湾区其它城市能够提供庞大的市场,以及转化科研成果和先进制造能力,由研发、科研成果商品化,到投产、物流和营销,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才能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的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