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民政局修订临时救助办法,将困难群众临时救助范围拓宽至常住人口

11月11日,东莞市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潘新潮率队到市民政局考察调研,先后实地调研了东莞市救助管理站、社会组织创新服务基地和参观民政局党建长廊、智慧养老平台和民政资金监管平台,并与东莞市民政局开展座谈会。

11日上午,潘新潮一行来到东莞市救助管理站调研。东莞市救助管理站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市流浪乞讨人员、全市各医院收治稳定后的流浪乞讨精神病人、危重病人等的救助工作。今年在做好站内防控措施的同时,为保障疫情防控特殊时期街面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存权益,市救助管理站先后开展了5轮街面救助专项行动。今年以来接待来站求助人员3000余次,街面救助1200余人次,劝导161人进站接受救助,帮助143人寻亲返乡。

随后,调研组到东莞市社会组织创新服务基地了解情况。东莞市社会组织创新服务基地在吸纳过去有益发展经验基础上,从服务对象、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拓展和创新,形成培育支持平台、展示互动平台、研究实践平台、信息数据服务平台等四大服务模块。 截至目前,该基地先后引入孵化社会组织44家,入驻组织开展活动超过5000次,动员志愿者超过4万人次,服务群众超过80万人次。

在东莞市民政局,潘新潮一行了解智慧养老平台和民政资金监管平台的运行情况。东莞市民政局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养老”方式,有效构建“菜单式”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上线“居家养老自助下单服务”,有效构建“菜单式”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目前完成订单52万张,满意率99.65%。

座谈会上,东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黎雪琴介绍,今年东莞市民政局按高于社会面的防控标准做好疫情防控,实现民政领域新冠肺炎病例“零感染”,做到防疫、业务两不误。牵头统筹社会救助“10+1”政策体系,推进“大社会救助”构建。2020年东莞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低收入认定标准分别提至1060元/人/月、1696元/人/月、1590元/人/月,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提至1820元/人/月。

今年,东莞市民政局修订临时救助办法,将困难群众临时救助范围拓宽至常住人口。为防止“因病致贫、因疫返贫”,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1-10月共为临时救助对象101人次发放救助金40.31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东莞市民政局投入1.26亿元启动“民生大莞家”打造,切实解决了一批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和群众身边的“小急难”问题,服务品牌初步打响,成功获评省市直机关第八届“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表彰项目。推进全市殡葬设施规划编制,推进超期存放及无人认领遗体处理,处理率70%,实施减免困难群体等丧葬费用4551.352万元。

潘新潮表示,此次调研对东莞民政工作有了新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政部门的工作内容。同时,看到东莞民政工作有了新进展,特别是开通了民生大莞家、创新殡葬改革等方面工作。此外,感受到了民政人的新作风,民政部门人大制度意识逐步增强,在工作中敢于担当、敢于创新。

潘新潮表示,接下来东莞市民政局要进一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标准做好东莞民政工作。东莞民政工作要把政府的财政资金花好、用好,真正为人民服务。东莞具有外来人口较多的特殊性,外来的常住人口也是民政部门的服务对象,需要民政部门关心外来常住人口。东莞民政部门要打造民生建设工作的东莞样本。要进一步守正创新,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民政工作要按照法律法规守住民生保障的底线,另一方面要进行创新,通过创新解决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或者新问题。要进一步增强人大制度意识,发挥制度优势,共同做好民政工作。民政部门要主动地向人大汇报工作和意见建议,主动接受人大的监督,共同推动民政工作的提升。

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黄庆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社会委副主任委员冉红宇,市人大社会委副主任委员人选李佳栩,东莞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杜江,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孟彦旭,市社会组织党委专职副书记关平,市民政局四级调研员艾树珍等参与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