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元旦假期的最后一天,但带大家逛博物馆的旅程将继续进行。今天要去的地方是东莞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镇——石龙。那么究竟在当地的这个博物馆有什么独特之处,能够使其获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呢?别急,去现场逛完大家就了解了!

全年免费开放超300天 博物馆共设6层
说到石龙,可能不少人第一时间想到的豆皮鸡、麦芽糖柚皮等等,但实际上,作为一个有着800年历史的文化名镇,石龙除了美食,还蕴藏着许多历史文化故事。人们要想了解石龙镇的前世今生,最佳地点就是去石龙博物馆了。
石龙博物馆位于石龙人民广场内,2009年5月30日正式开馆,全年免费开放300天以上,展览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是集历史、收藏、展览、研究、公共服务、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是“东莞市科普教育基地”“东莞市未成年人素质拓展基地” “东莞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020年更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石龙博物馆共分为有6层,首层为展览厅,开展各种艺术、文物、科普等展览;二层为石龙历史陈列展厅,以时间为轴线详细介绍了石龙的发展历史;三层为明清家具展厅,共展出种类繁多的家具近百件。四层为石龙民间收藏展厅和展览厅,民间收藏展厅展出各类私人收藏品。
三大看点呈现名镇魅力
位于2层的石龙历史陈列展,以时间为轴线详细介绍了石龙的发展史,石龙在清乾隆中期已升级为“石龙镇”,是东莞地区历史上最早设镇的地方;清末民初,石龙与广州、佛山、顺德陈村并称广东四大名镇。

看点一:石龙码头模型
石龙镇博物馆办事员袁玉平:“千百年来,石龙人亲水而居,水路运输是石龙主要的交通方式。因为石龙处于东江和珠江之间,东江湾多水浅滩大,船型小而底平。珠江水深浪大面阔,船型大而底圆。两江船只不敢轻易越过石龙直驶,渐渐地,石龙便成了两江流域客、货的主要转运站。东江中上游盛产竹木,商人从河源、龙川等地采购原木顺江运下,汇集在王屋洲一带,再转销其他各地。清代王屋洲的木排群长达两千米,并且从那时起,石龙已有造木船艇、家具、农具等作坊,而竹器业更是自十六世纪起一直发展至今。因此,这个码头模型就是把当时石龙货运码头的景象还原,让观众身临其境。”


看点二:石龙非遗
石龙镇博物馆办事员袁玉平:“德和兴醒狮、李全和麦芽糖、新昌鼓店等老字号已在石龙的麻石街经营了上百年。石龙现在共有6项非遗项目。其中,石龙醒狮头制作技艺和石龙新昌鼓制作技艺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灯笼仔制作技艺、麒麟制作技艺、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李全和麦芽糖、糖柚皮制作技艺被列入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石龙镇中山路,李海春 摄
看点三:中山路模型
石龙镇中山路骑楼老街始建于1929年,全长1435米,道路两旁为典型的民国骑楼建筑群,是石龙镇作为广东商贸重镇的历史见证,承载了石龙数百年发展的历史记忆。石龙镇博物馆办事员袁玉平:“骑楼一般分两层,一层经商,二层居住,首层以方柱支撑出檐,跨过人行道,许多骑楼二层楼顶前部施风格各异的山花。这条大马路一改石龙明清以来的圩镇面貌,它就是石龙著名的中山路。”
#p#分页标题#e#
热心市民捐赠“镇馆之宝”辽朝磁州窑白釉执壶
除了记录石龙的发展历史外,石龙博物馆内还有种类繁多的藏品,现有登记的各类馆藏品1057件,博物馆也会定期更新藏品的展出。其中,堪称“镇馆之宝”的,是一件辽朝磁州窑白釉执壶,是由热心市民捐赠给博物馆的。该壶通体胎色白中泛黄,壶口的造型如鸡冠,器物表面平整光滑,造型自然洒脱,轮廓线飘逸流畅。据了解,磁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该壶对市民了解磁州窑有着重要作用。

同时,石龙博物馆还积极开展和引进多种类展览,主要以“大美于斯”“莞艺流芳”“博古通今”等展览主题,为市民提供陶塑、书画、古琴、建盏、紫砂等多元素的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