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繁华的香芒中路,跨过清溪河,穿过一片窄街陋巷中的“握手楼”,突然现出一片开阔之地,绿草茵茵,古榕参天,一座红白相间,典雅别致的仿古建筑赫然屹立其中。其修葺完整、格局明晰,廊角飞檐,雕梁画栋,与周边的现代建筑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就是龙岭古庙——一座被列入东莞旅游地图的乡村古庙。

一座古庙,如何进入现代人的眼中,成为东莞的一个旅游景点?它传承着怎样的古老文化?这些文化又经历怎样的历史变迁?带着种种的疑问,麒麟仔走进龙岭古庙。

历经沧桑 成为一股凝聚的力量
龙岭古庙位于清溪镇上元村上官仓下角。古庙长15.15米,宽6.33米,高11.15米,建筑格局为古代“人”字屋形,琉璃瓦,宫廷式建筑。
在门前两旁百年榕树的映衬下,龙岭古庙显得清雅娴静。庙内一盘盘巨大的盘香悬空挂着,昏黄的光线,让这一屋子的盘香,仿佛艺术家的神来之作——作品的名称叫做——祈福!
据余氏族谱记载,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始建龙岭古庙,迄今已有162年历史。经历了百余年风雨的洗礼,如今古庙供奉的神是谁似乎对当地人来说已经不重要,龙岭古庙逐渐成为一股凝聚的力量,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精神。登记在捐资修建祠庙的名牌上的人,有不少是早已离开故里,远在港澳乃至海外的乡亲,但恰因为对宗祖家乡的一份眷恋,他们愿意拿出自己的银钱,来资助重修和加建这样一座古庙,内里包含的是浓浓的乡情乡意。

书香浓郁 客家文化的地道表现
在清溪众多庙宇中,龙岭古庙是最具书香气和文化气息的一处。庙内的楹联壁画古色古香,都是出自民间艺术家之手,让人叹为观止。在浓厚的民族风格当中,处处让人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
古庙并不奢华,但雕工精致,门楼上方有几个遒劲的大字:龙岭古庙。两侧有一幅楹联:“凤山垂古迹,龙岭著灵威”,为余氏后裔余荣韶(上元村余族九世,高才书生)所作,上元村退休教师余华龙的书法。上元村雕塑艺人余绍桢的后人,用秘制方法塑造门楼上的庙名及楹联的字体,使其牢固、高低凹凸有致有立体感,重建至今36年,历久犹新,用水冲刷更显得发亮,永不褪色。
玄关前立有两柱,书有一幅楹联曰:“庙踞龙头水秀山清环福地,思覃岭表潮先广后沐鸿庥”。左右两侧有福德祠和门官祠,正厅撰有“赫濯灵威”四字。再进去是宽敞的厅堂,朱红色的石柱上刻有一幅楹联曰:“迹著潮邦源流远,恩承广郡日月长”,正面的阁内端坐有蔡大王爷雕塑像,金碧辉煌,栩栩如生。抬头望,左右上方各有数个精雕细刻的微型八仙雕塑。据了解,龙岭古庙建成之初,八仙雕塑是上元村雕塑艺人余绍桢所塑造的,技艺精湛,具有广东民间工艺特色,后来遭损毁,如今的塑像皆为后来添置的。
龙岭古庙正对面墙上,画有龙凤呈祥图,为余冠英所画,由于年久失修和损毁,如今的龙凤呈祥图是用瓷片铺成。据说,原先的龙凤呈祥图仍在瓷片下面。

感恩祈祷质朴的愿望清晰可见

龙岭古庙的右侧,建有一座望海亭,落成于1985年。建此亭有两重涵义,一是为了纪念龙头岭上的望海伯公,站在龙头岭上,几乎可望见清溪全貌;二是旧时上元村许多村民到海外谋生,改革开放之初,上元村经济状况欠佳,当时建上元村学校,得到海外同胞的支持,建此望海亭,以感念同乡同胞兄弟之情深。亭柱上有一幅楹联:“望故乡情怀犹念,海亭内倾诉心声”,亭檐四周亦有数幅古画,为农民画家余鸿俊的弟子所画。
龙岭古庙的左侧,有一棵荔枝树,名为挂绿,因其果身中间有一道绿痕而得名。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惠州、东莞、宝安各地的善信皆会聚集在龙岭古庙赶庙会。每当此时,选出八名善信抬着装饰精美的雅轿村游,还会举行舞麒麟、聚餐等活动。
探访古庙之后,我们才发现,那些被忽略的传统和文化,正以某种姿态一直静静伫立着,近在身边,它完全是向人开放的,等着人们去探寻其中的历史况味。那些深深驻扎在这块土地上的客家人,怀揣善意和期盼,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和生活着。人们祈祷平安和幸福,追求宁静美好、祥和升平生活的质朴愿望,清晰可见。#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