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各界热议省政府工作报告:聚焦品质提升 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东莞、佛山要立足实体经济,提升制造业能级,当好地级市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报告多处重点提及东莞,如建成莞佛城际铁路、加快建设松山湖科学城、推进茅洲河整治等,引起东莞各界热议,纷纷表示报告振奋人心,催人奋进。针对省政府工作报告所涉及的东莞相关领域的内容,东莞日报记者集中采访了商务、工信、生态环境、教育等相关部门及科技平台,讨论报告内容,展现工作成效,明确新一年目标。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现代先进制造业中心

千方百计稳住外贸基本盘

报告:佛山、东莞要立足实体经济,提升制造业能级,当好地级市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

市商务局:东莞将积极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外资产业,加快推动转型升级。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均衡发展。

市工信局:新的一年,东莞将强化先进制造业在我市经济肌体中的引领作用,积极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先进制造业中心。

2020年,面对疫情大考,东莞交出“合格答卷”。2021年,迈向“十四五”新时代,东莞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东莞将牢牢把握“三区”叠加的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业在东莞经济肌体中的引领作用,加快建设现代先进制造业中心,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千方百计稳住外贸基本盘,以扎实步伐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

市商务局:开展四个聚焦,千方百计稳住外贸基本盘

东莞作为传统外经贸大市,外经贸是东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命线、重中之重。面临当前世界贸易环境日趋复杂,东莞将如何“破僵局”?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东莞又将如何“开新局”?

为此,东莞市商务局表示,接下来将重点开展四个聚焦应对——聚焦两个市场开拓,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聚焦产业产品升级,加快集聚高端发展要素;聚焦重点平台建设,加快积蓄商务发展潜能;聚焦贸易通道优化,加快构建高效物流网络。

在开拓市场方面,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做强做大进口市场,全力稳住我市传统外贸大市地位;同时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构建高质量内需体系,大力推动消费升级,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协调发展。

在产业产品升级方面,东莞将积极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外资产业,加快推动转型升级。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均衡发展。

在重点平台建设方面,将突出抓好综保区、供应链、“东莞制造”品牌推广等各类高水平开放平台建设,并积极争取创建更高级别平台,积蓄更多更大的商务发展新潜能,全面巩固和提升我市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优势。

在贸易通道优化方面,以国际海陆空贸易新通道建设为载体,提升我市对粤港澳台及沿海地区开放合作水平,增强服务华南地区开放发展能力,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连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市工信局:扶持实体经济,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是东莞立市之本,新的一年,东莞将强化先进制造业在我市经济肌体中的引领作用,积极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先进制造业中心。

东莞制造业要转型提质发展,在数字化时代,需要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的支持。为此,市工信局信息产业与软件科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在松山湖、南城等有基础的区域大力创建“东莞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区”,落实创建一批集聚区、储备一批“软项目”、挖掘培育一批“新软企”、引入一批“新活动”、兑现一批“新资金”、培育一批“新人才”等“6个一”重点工作。搭建推动东莞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架构,促进东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高地。

“倍增计划”是东莞市大力扶持实体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如何继续发挥东莞倍增企业经济“领头雁”的作用?东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强势推进“倍增计划”,加大政策精准扶持力度,支持企业通过增资扩产、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规模和效益倍增,引领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对推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东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东莞市要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拟3年内培育超300家。市工信局将进一步引导中小企业加强科研投入、深耕细分市场、塑造核心竞争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p#分页标题#e#■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忙碌 (记者 程永强 摄)

关键词:松山湖科学城

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持续提速

30项重点工作进展顺利

报告: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等先行启动区以及南沙科学城联动协同发展区,做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松山湖科学城:众多建设项目的推进与落地,使科技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城市功能配套也在加快完善。

自去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正式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以来,在国家战略使命的驱动下,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正热火朝天地推进着,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也正不断壮大。

顶层设计及相关支撑初步成型

打造“科创明珠”,蓝图先行。松山湖科学城迈入“国家队”序列,这一成果来之不易,其建设事关区域科技创新引擎的打造,因此建设规划以及相关支撑非常重要。

记者从松山湖管委会科学城管理局获悉,在工作机制方面,当前已建立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六个工作专班“1+1+6”工作机制,制定形成《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近期重点工作计划》,梳理形成近期30项重点工作并进行通报督导。

截至2020年12月10日,30项重点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其中签署院市(中国科学院、东莞市人民政府)共建松山湖科学城协议、出台《松山湖科学城科学功能规划》、举办2020年粤港澳院士峰会以及成立松山湖科学城建设领导小组这4项工作已完成。

在政策支持以及才智支撑方面,去年9月我市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33条意见措施,明确举全市之力加快松山湖科学城建设;还形成《松山湖科学城专家咨询委员会组建方案》初稿,立足科学城规划建设、科技创新需求,为科学城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此外,《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5年)》(送审稿)业经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目前正在按程序以市政府名义上报省政府申请纳入省重大发展平台;推动大科学装置谋划建设、深入实施院市共建……还有许多的建设规划在推进当中。

多项目建设持续稳步推进,科创活力持续涌现

记者获悉,松山湖科学城在大科学装置项目方面有了诸多进展。其中,散裂中子源一期3台谱仪运作良好,束流功率提前达到100kW,完成350余项课题,并研制出我国首台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实验装置;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揭牌成立;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1号综合实验楼主体已封顶,目前已提前开设课题和开展关键技术预研;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和南方先进光源关键技术预研项目均被中科院推荐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同样成效显著,目前已引进25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成立24家产业化公司,“松湖之材”产业育成中心揭牌成立。

此外,香港城大(东莞)和湾区大学(松山湖)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基本明确选址;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正加快建设,滨湖万科里(滨湖广场)已正式开业,科学大道东莞段已动工建设,松山湖中心区升级打造科学岛、未来学校等一大批城市配套项目也在全速谋划、设计和建设。

■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记者 郑志波 摄)

关键词: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

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稳步推进

将新建11台谱仪和实验终端

政府工作报告:加快东莞散裂中子源二期、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等建设,打造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中国散裂中子源: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将提升加速器和靶站功率,新建11台谱仪和实验终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前沿研究对高性能中子散射的要求。

记者从松山湖管委会获悉,散裂中子源二期已通过中科院组织的多次评审。

散裂中子源运行以来,机时供不应求,二期工程束流功率将提高至500kW,功率提升后可以测量更小的样品,开展更高时间动态的实验,填补中子在基础前沿研究领域的诸多空白,并缩短数据获取时间,实验数量将大幅度增加,新建谱仪也将关注重点领域,对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支撑国家科技前沿研究具有重大意义。#p#分页标题#e#

据了解,中国散裂中子源于2020年2月达到设计功率100kW,提前一年半达到全部设计指标,稳定高效运行,供束效率为国际散裂中子源最高,为全国中子散射用户提供了先进研究平台,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的核心大科学装置。

自2018年全面开放以来,中国散裂中子源注册用户超过1600人,其中大湾区超过1/4(包括港澳55人),国外42人。

一期工程建设为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所需的基本条件,打下了良好基础。当前,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进展情况如何?

记者从中国散裂中子源获悉,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已经具有了技术方案可行、预研工作进展顺利、关键技术已基本掌握、风险可控、关键设备器件国产化进展良好等多个优势条件。未来,将大大提升对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支撑能力。

作为“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将提升加速器和靶站功率,新建11台谱仪和实验终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前沿研究对高性能中子散射的要求。

同时,近年来国际科技合作形势严峻,用户需求进一步的上升也推动散裂中子源二期加速建设。

■茅洲河水质明显好转,两岸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资料图

关键词:茅洲河整治

深化茅洲河整治 盘活闲置土地

报告: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攻坚,深化茅洲河、练江等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系统整治,强力治理城市黑臭水体。

市生态环境局: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境界,东莞水环境治理将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三旧”改造,进一步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让老百姓切实享受生态环境红利。

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典范,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东莞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攻坚,深化茅洲河系统整治。通过景观提升,释放沿岸土地价值,进一步提升茅洲河沿岸的房子收益,以生态环境的高标准保护,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茅洲河是深圳和东莞的界河,干流全长41.61公里。其中,有12公里在东莞深圳间穿过,东侧为深圳市宝安区,西侧为东莞市长安镇。这里曾被称为“墨汁河”,水中的氨氮、总磷浓度超标十几倍,河水又黑又臭,是珠三角污染最重的河流。

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响后,茅洲河流域开启“省市携手、系统治水、决胜治污”序幕。围绕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两大战场,东莞以大兵团作战方式,开展“全河段、全流域、全天候、生态修复”整治。两年来,在茅洲河东莞段,最忙碌时有2000多人在299个作业面同时施工,将碎片化治污转化为系统化治污,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今,茅洲河东莞境内污水管网累计建成493公里,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35.1万吨/日,从源头杜绝了污水直流河涌的现象。

与此同时,东莞在精细化管控上下功夫,以“绣花针”毅力推进雨污分流工程,在237个地块上做足文章,目前已为42461栋排水户覆盖雨污分流管网,整治3800个排污口,从源头保障雨水、污水“各就各位”,不再肆意污染河涌。

多管齐下,黑臭褪色,茅洲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改善,2020年12月共和村国考断面水质消除黑臭,达到IV类水,如期完成国家考核目标。消除黑臭,考核达标,这不是东莞水环境治理的终点,而是全面提升人居环境的新起点。

省政府工作报告描绘水环境治理新蓝图,东莞将持续坚持“治水+治城+治产”理念,依托茅洲河河岸碧道和九大主题公园,结合广深高速沿线环境提升工程和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和乡村振兴,全面提升长安镇村风貌和环境品质。同时,深入推动土地统筹和城市更新,继续盘活闲置土地,吸引优质城市更新项目,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努力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生态环境获得感。

关键词:教育高地

东莞全力打造品质教育

今年将完成45所新改扩建学校项目

报告: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高地。实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普惠性学前教育增容提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增加普通高中优质学位供给。

市教育局:2021年,东莞预计投入约42.88亿元,完成45所新改扩建学校项目;预计总投入94.1亿元,新动工69所学校项目。#p#分页标题#e#

报告中针对教育提出的发展思路,与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品质教育”不谋而合。市教育局表示,我市努力将品质教育不断推向新的高度,更好地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1月13日,东莞已高规格召开东莞市推进品质教育建设大会。明确提出,把“打造品质教育”作为接下来一个时期东莞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战略,坚持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以“品质教育”为目标和价值追求,以“扩容提质”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全面提升教育事业整体发展水平。

东莞推出了打造品质教育的“1+12”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精准发力,科学施策,全力提升东莞教育品质,为东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名片提供有力支撑。

市教育局透露,仅在2021年,东莞预计投入约42.88亿元,完成45所新改扩建学校项目;预计总投入94.1亿元,新动工69所学校项目。

文字:向连 曹丽娟 吴鑫 张华桥 周桂清 李春燕 实习生 易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