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万江“微园林”,见证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万江街道滘联社区正丫村,有一个清澈的小池塘,池塘左手边有一处民居。这处民居横跨在池塘之上,从外观上看,外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办公楼的“苏式”墙面,屋顶却是中国古代宫殿“歇山顶”的风格,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金黄色的琉璃瓦熠熠生辉。与四周红砖黑瓦的土房相比,它显得与众不同,又别出心裁。

而走近它,透过陶制窗棂,往里面一看,竟然别有洞天——里面居然是一处微缩的园林!

打开房门进去一看,这处“微园林”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庭院里种有绿植,冬春交替之际,郁郁葱葱的绿意跃过围墙直入眼帘。环顾整个庭院,可分为三个部分:绿植景观、假山、廊道。廊道上开了三个窗口,用绿色、黄色竹状陶作窗棂,透过窗棂可以观赏到池塘水景。廊道上的蕉叶已经枯黄残败,与庭院里葱绿、张扬的凤尾竹对比鲜明。

假山被放置在一个微缩的小池塘之中,池塘里早已干涸,但通过那座古色古香的假山,仍然可以想象得到在庭院落成之时那一幅“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的美好画面。假山景观在庭院里自成一格,又与整个庭院相融合。

从这处“微园林”建筑所用的材质来看,应该有一定的历史,因为这些建材现在很难在市面上进到。一处十平方米左右的“微园林”,是怎么做到的?它的主人是谁?

这处“微园林”的主人名叫洪容兴,是一位年已七旬的老人,而且在万江乃至东莞都有较高的“知名度”。他曾任东莞市盆景协会第六届会长,是中国盆景艺术协会技师,广东省盆景协会常务理事,东莞市盆景协会荣誉会长。他数十年来沉迷于盆景艺术,在第七、八、九、十届粤港澳台盆景展、广州国际盆景展、中国古镇国家盆景大展上,他的作品都获得过金、银、铜等奖的殊荣。

说起“微园林”,洪容兴回忆说,那是他在1984年—1985年之间自己掏钱建的,到现在已有三十五六年的时间了,“我建成之后,好多搞建筑的同行都跑来看。”洪容兴说,庭院以盆栽为主,以假山叠石为辅,这里的一石一砖、一树一草,全都是他和一个负责可园盆栽种植的朋友共同设计,但整个盆栽的使用区域是由他亲自划分。

洪容兴说,他从小就喜欢花花草草,也爱侍弄花草,所以逐渐对盆景艺术也有了很大的兴趣。但是,兴趣归兴趣,接过父亲传下来的泥水匠手艺,填饱肚子才是首要任务。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深圳开始搞开发建设,滘联大队历来以泥水匠远近闻名,便组织政治思想过硬、手艺过硬的泥水匠到深圳做工程,挣工分。洪容兴也加入了这支建筑大军。

“又苦又累,那是正常的。”洪容兴说,在深圳做建筑,白天日晒风吹,晚上蚊虫叮咬,尽管苦累,他觉得未来还是有个奔头,生活会好起来,花草和盆景的梦想也并未因为建筑工地上的尘土覆盖而褪色。心里有梦想,也就多长了一些见识。在深圳,他有机会接触到一些从香港过来的建筑同行,“那时候,他们的日子过得比我们好一些,生活也讲究一些,我到他们的住处,看到他们用浴缸泡澡。”

从深圳回来,他开始琢磨起“微园林”来。因为地方小,他就把巴掌大的庭院当成一个陶盆,在这个“陶盆”上置景,做成了一个微缩的园林景观。同时,他还没忘记曾经看到香港人用浴缸泡澡的那一幕,在廊道上辟出一个浴室,把浴缸装进去。而且,他对材料也很讲究,所用的陶瓦、瓷片都是到佛山等地买来的,有的还是买的日本生产的材料。#p#分页标题#e#

“当然,也花了不少钱。谁都想生活环境好看一些,既然条件允许了,就算是圆一个梦吧。”洪容兴说。

对于洪容兴三十多年前这一“大手笔”的“创作”,儿子洪建新至今感到很“傲娇”。他说:“我那时候已经懂事了,看到老爸做出这个漂亮的小庭院,心里是非常骄傲的,也佩服他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


今年71岁的洪容兴,在业内也算是“大腕”了,但他在专业方面也还时常向人请教,与同行讨论盆景种植经验,“一直以来,老爸都希望后辈能拥有更多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洪建新提到,近几年,父亲逐渐减少参赛次数,更愿意以普通“盆景爱好者”的身份出现在各类盆景展上,把自己的经历、对盆景的态度与后辈分享,一起交流,共同成为盆景园林艺术的传承者。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