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美了,河涌清了,万江七旬翁用音乐见证家园嬗变

在万江新和社区新洲渔塘边,时常能听到阵阵欢快的音乐声,循声而去,在渔塘边一个不大不小的凉亭里,一位老人捧着吉他熟练地弹奏。老人叫刘梅树,是新和社区新洲村村民,年已七旬。现在,刘梅树最喜欢的就是到渔塘、河边栈道休闲散步,捧着心爱的二胡和吉他弹上几曲。

说起自己与音乐的故事,刘梅树回忆,他的音乐之路是从中学时开始的,“那时候我在莞中读书,经常在学校的音乐室摆弄扬琴、二胡等乐器,接触多了,我就有了兴趣。”刘梅树对当时的音乐老师十分感激,他说,自己首先接触的是扬琴,而在老师耐心地教导下,他学会了很多乐理知识,加上他勤奋练习,他很快就上手了。

毕业后,刘梅树成为了新和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因为过硬的音乐素养,他同时兼任学校的音乐教师,在他18年的执教生涯里,曾经与几位校内的同行老友一起组建了一个小型乐团,他还担任乐团里的扬琴手。

“当时乐团在学校非常受欢迎,每次学校搞活动,我们都会受邀出席。”刘梅树说起这段往事仍然是十分自豪,在他的乐团里,每个成员都各有所长,拉二胡、弹扬琴、吹笛子都不在话下,而且他们的拿手节目有10多个,演出的时候也是座无虚席,不少对音乐感兴趣的学生平时也会特意找到他们学习演奏技巧。

刘梅树与“吉他”的结缘,也是在这段时间开始的。刘梅树回忆说,“第一次见到吉他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校长希望我们的见识都能够更开阔一点,所以在学校的音乐室放了一把吉他。”刘梅树说,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地方还很难看到吉他这种西洋乐器,当时校长把吉他放到音乐室以后,整个学校的老师都只能“干瞪眼”,因为没人会弹。

“那时我想,这样一件乐器,总不能只放着,于是就开始自学。”刘梅树说,学习吉他演奏,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乐理知识,年少时在老师的教导下,他对乐理知识的掌握十分牢固,当他学会看吉他谱以后,就开始着手练习吉他演奏。靠着这股学习音乐的劲头,他成为学校里第一个会弹吉他的老师,吸引了不少同事、学生前来请教。

在刘梅树的家里,门口左侧的长椅上放着两件乐器,一个是二胡,另一个是吉他,扬琴反而是看不见了。

“现在弹扬琴的机会变得很少了。”刘梅树说到这里,眼里流露出惋惜的神情。退休后,由于种种原因,他和原来乐团的朋友几乎没怎么联系,联系少了,合奏的机会也就变少了,但即使如此,刘梅树仍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与热爱,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在家里、在渔塘边拉二胡、弹吉他,有时甚至会用手机拍下演奏的视频。

“手机里的视频其实都是给我的子孙后辈看的。”刘梅树说,当他演奏的时候,他的孙子总会凑过来看,有时候,孙子甚至会学着自己的样子拿着二胡的琴弓去演奏,刘梅树颇感欣慰,“如果他以后感兴趣,我也还有能力教,我想应该会多费点心思帮他吧。”刘梅树说。

刘梅树的家距离新洲鱼塘并不算远,穿过一条窄巷,走一百多米就能直接到达,当他坐在凉亭的座椅上,弹奏起人们最熟悉的“小苹果”时,一些村里的小孩不知不觉地被吸引过来,围坐在他的周围,有的跟着他唱歌,有的则会问他手里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刘梅树也会耐心地回答孩子们的问题,就像当年音乐老师教他那样。

刘梅树说,近几年,新和社区的环境越来越好,大街小巷少了很多垃圾,道路变得干净整洁;停车位、公园也都有了;交通便利,出入方便;不用停车费和管理费,生活成本低……尤其是黑臭多年的河涌变得清澈了。这也是他经常来鱼塘边弹唱的主要原因。他说,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生活环境越来越美,自己的生活质量也要提高,“看着鱼塘清水,微风吹过,波光粼粼,心里觉得好舒服,就忍不住想唱。”

通过拉二胡、弹吉他,刘梅树找到了自己的快乐,见证了近些年家园的发展。他说,今后,他也希望能把这种快乐用音乐传递给更多的人。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