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向广阔新征程!滨海湾新区争当东莞高质量发展领头羊

2021年是滨海湾新区承前启后的一年。去年,新区以掀起 “六个高潮”为标志,实现了“三年打基础”的完美收官,全年完成重大项目投资69.53亿元,排名全市第2名,连续第四年获评年度园区工作优秀单位,4项工作获得全市“单打冠军”,为“五年大发展”打基础,起好步。

新的一年,新区正式迈入发展新起点、新征程、新跨越。3月4日,滨海湾新区2021年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了新区2020年度工作,并对2021年工作部署动员。会议不仅晒出了新区过去一年的“成绩单”,更向东莞人民立下了滨海湾未来发展的“军令状”。

据了解,作为新时期代表东莞参与大湾区建设与对外开放的战略平台,滨海湾需把新区工作放在今后30年的长时间段、放在全国全省的大局中去把握,找准历史方位,保持战略定力,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推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位处“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滨海湾新区提出,将以开放格局、共享模式和创新理念,全面掀起城市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当好东莞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先锋队。

打牢城市根基

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塑优化

大江大海交汇之地,向来是孕育繁荣的沃土。回望滨海湾新区“三年打基础”期间,特别是过去的2020年,城市发展既惊心动魄又波澜壮阔,既艰苦卓绝又成绩斐然。

这是滨海湾留足战略定力、谋划长远的一年。以国家战略、湾区视野的高定位、高标准,滨海湾聚焦城市战略谋划,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在广东自贸试验区新片区争创、莞港合作研究工作上取得新进展、新成果,城市总体规划更先后获评省优一等奖、国优二等奖。

这是滨海湾聚焦基建建设,城市品质优化重塑的一年。滨海湾青创广场、“五纵一横”市政道路、东宝公园、滨海景观活力长廊滨海驿站等一批城市基建工程落地建成并“开门迎客”,新区靓丽的滨海景观收获了广大市民的点赞,是滨海新城建设首次从“梦想照进现实”的最佳证明。

这是滨海湾优化营商环境,产业体系持续完善的一年。从获批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纳入全市5G创新示范区,到OPPO芯片研发中心、OPPO全球总部、等协议投资约278亿元的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从总部经济、利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等“8个十条”扶持政策集中出台,再到国内首个地级市国家级版权服务平台在新区启用,“创新热土”“产业沃土”正成为新区的全新名片。

这是滨海湾空间拓展,土地整备出实效的一年。威远岛板块全年顺利完成年度土地整备任务,沙角半岛板块推进深茂铁路及滨海湾站TOD、轨道2号线停车场、东湾大道土地整备,目前已交付深茂铁路先行段用地。

这是滨海湾值得被铭记的一年。三年奋进之路闯出了累累硕果,滨海湾新区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优化重塑,打牢了城市的发展根基、脉络,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质量企业、人才前来入驻。

追求新创新

构筑东莞制度型开放新高地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世界秩序、治理体系、经济格局等变化相互激荡。时势之大变局,带来了大挑战,也孕育着大机遇。目前,广东省委已明确要求东莞在全省实现总定位总目标中承担更大责任,作为代表东莞参与大湾区建设与对外开放的战略平台,滨海湾新区又将如何应对百年之变局?

“未来之城”的打造,需要足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去年年末的新区发展战略专家咨询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等2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绘新区“十四五”的蓝图愿景,从“四位一体”理念到跨境“补链、建链”协同机制,从“湾区之芯”到“湾区赤道”的新概念,专家学者在各个领域提出的点滴创新,虽有差异,却指向证明了一个观点:这座“从无到有”的滨海城市,在大湾区未来中具备无可估量的创造空间与想象可能。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东莞已提出,希望滨海湾新区在离岸创新、区镇融合等方面先行先试,做好东莞创新发展的“试验田”;滨海湾则明确回应,将以“立足东莞,面向湾区,辐射全球”的全局理念,在打造开放新平台、对接国际体制、深化莞港合作等方面作出表率,推动东莞实现更深层次的改革,迈入更高水平的开放,全面探索系列创造型、引领型、集成型的改革举措。#p#分页标题#e#

具体而言,滨海湾新区将用足用好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滨海湾科技创新园高新区等平台资源,推动新区与前海、横琴、南沙三个现有片区之间的错位协同发展,全面吸纳改革经验,突破制度瓶颈。争创更高层级、更高量级的平台,构筑东莞制度性开放新高地。

滨海湾新区特色莞港合作平台建设进程也将迈入加速度。依托东莞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新区将积极打造“港澳服务+东莞制造”新模式,谋划建设莞港“三链”融合创新区,推动滨海湾港澳青年之家创新创业基地、青年人才驿站、湾区莞港菁英荟总部等投入运营,先行把青创广场打造成为青创城1.0版,继续做好莞港新型合作的“马前卒”角色。

塑造新品质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新城

城市发展的想象力绝非“空中楼阁”,更有赖于城市建设步伐、创新实践的厚积薄发。

“纪念第一次在东莞过年,趁着寒假不回家,就带家人一起到滨海湾新区看看!”2021年的春节假期,滨海湾东宝公园、青创广场、滨海驿站对外正常开放,受到了东莞市民的热烈追捧,除夕至年初六,交椅湾各大景点接待游客29万人次,日均自驾游人数约3.7万人次。

作为东莞新三十年开局的“新引擎”,滨海湾始终坚持高标准规划建设好一座新城。当下,沿着“十四五”规划路线图,滨海湾新区正以城市品质提升为牵引,一步一个脚印,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新的一年,滨海湾将全面启动滨海景观活力长廊、威远岛森林公园、中心农业公园、磨碟河片区综合治理及沙涌、苗涌整体景观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争取年底前建成东宝公园二期,加快形成“一廊三绿心三水系”的生态格局,以生态重塑为产业、城市赋能造势。

紧抓广东省“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蓝图机遇,拉开新区城市交通大框架。对外,将推动深茂铁路及滨海湾站建设,争取广深第二高铁在新区设站,全方位对接中心城区及广州、深圳轨道交通网络;对内,将努力实现三大板块互联互通,加快东湾大道、滨海湾大桥及与周边镇街、城市交通连接项目的建设。

城市文化配套方面,将谋划打造大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炮台遗址、海战博物馆、虎门大桥、威远岛森林公园等重要资源“串珠成链”,擦亮“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城市名片。同时,积极推进镇远中学、滨海湾外国语学校建设,争取国际医院等重大公共服务设施落户新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新区还将以信息化促进城市治理体制及公共服务模式创新,推动交椅湾市政道路全面智慧化,创新“步巡+车巡+无人机巡”等工作模式,并围绕建设“无废城市”目标,完成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加大精细化管理力度,不断提升新区颜值形象。

可供预见的是,风雨兼程、奋进当下的滨海湾,必将呈现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新城正在伶仃洋畔的热土上逐渐勾勒成型。

打造新动能

孕育一流产业发展生态和创新创业生态

如果说,城市品质的提升,打开了我们憧憬滨海湾新区未来之城的一扇窗户,那么在产业领域,滨海湾同样给我们描绘出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2月25日,东莞市政府“一号文”《关于加快打造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首次将“打造新动能”纳入政府硬性考核指标体系。作为东莞未来的创新引擎,滨海湾在产业培育上自然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新区提出,将对标省“双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全力打造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产业体系,三大板块将以差异定位,实现“综合互补、产城融合”,滨海湾将充分做好东莞创新策源地与优势产业承载地角色,为东莞建设湾区创新高地、全国先进制造之都提供科创力量。

新的一年,滨海湾将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全方位、多层次精准招引世界500强、产业链龙头和“独角兽”企业,争取 “新区总部+全市生产项目”模式在新区落地;进一步发挥滨海湾青创广场、上市企业总部基地等载体作用,畅通高成长性企业培养引进通道,打通总部企业孵化之路。

#p#分页标题#e#

加快已有产业项目落地。建立健全“包装一批、招商一批、签约一批、落地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七个一批”产业项目滚动推进闭环机制,2021年计划完成产业项目投资额超过40亿元。

有针对性、有计划对接承接“双城”外溢产业。在深圳、广州举行招商推介活动,与“双城”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资源协同共享等方面深度合作,充分发挥连接南沙、前海自贸片区的区位优势,构建“7”字形的环珠江口自贸区融合发展格局。

以增容提效为重点,拓展城市、产业发展空间。今年,重点加快大湾区大学范围及道路等基础设施涉及其他土地的整备;鼓励优质产业项目企业联合竞买用地,实现产业用地成片开发利用,全面争创连片城市更新示范区。

随着一系列科技平台、科技项目的招引落地,滨海湾新区吸引科技产业进驻的底气越来越足。新区提出,将聚焦“1+2+1”高端高新产业体系,围绕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谋划建设一批承载大项目、大产业、大集群的专业化园区,抢占战略制高点,着力打造东莞未来产业新标杆。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破茧成蝶的滨海湾新区正开辟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天地,未来,滨海湾新区还将紧抓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坚定不移建好一座城,“犇”向广阔新征程,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记者】 郑国豪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