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朗GDP超350亿元 五年增53%

■大朗镇人大代表票选2021年大朗镇十件民生实事 通讯员 叶惠涛 摄

3月3日,大朗镇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三次会议胜利召开,镇委副书记、镇长方德佳代表大朗镇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过去五年,大朗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镇生产总值连续迈上250亿、300亿、350亿三大台阶,2020年达到358.4亿元,比2015年增长53%,提前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方德佳指出,未来五年,大朗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推动“科创新城、品质大朗”建设,全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强镇、湾区科技创新高地、深莞融合发展先行区和高品质城市引领区。

展望今年工作,方德佳强调,全镇上下要大力发扬“三牛”精神,全面开启“科创新城、品质大朗”建设新征程,以优异的成绩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奋力谱写“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大朗镇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回顾“十三五”

不断取得改革开放新成就

方德佳介绍,这五年,大朗改革活力深度释放,抢抓“双区”驱动重要机遇,不断取得改革开放新成就,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区域联动发展更加紧密。主动对接和融入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松山湖功能区,全力支持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全球第四台、中国首台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营,中子源周边道路景观全面升级,材料实验室、南方光源、科普服务单元等重大科研平台、重大项目纷纷落户大朗,创新要素加速集聚。

这五年,大朗创新动能更加强劲。实施“育苗造林”行动和“筑巢引凤”计划,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35家,是2015年的6.5倍。2020年,44家市镇倍增计划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49.9亿元;规上工业企业达540家,是2015年的1.6倍;拥有产值超10亿元企业5家,超5亿元企业13家。坚持以标准创新促产品质量提升,新增国家、行业、地方、联盟等标准30个。

这五年,大朗产业转型加快推进。加快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0.18:61.42:38.40,第二产业形成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毛织“三大支柱”产业结构,其中规上装备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持续上升,从39.8%上升到64.1%。传统产业升级成效明显。毛织产业成为国内最具规模、产业链最完善的毛织产业集群,拥有4个大型专业市场、6个毛织配套片区、6个直播基地、12条毛织专业街,毛织全产业链年交易额超600亿元。精心举办“织交会”、毛衣节等10项行业品牌活动,获得“共建世界级毛织产业集群先行区”等荣誉称号,大朗毛织影响力持续增强。

这五年,大朗城市品质明显提升。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宜居宜业新形象得到彰显。生态质量稳步提高。坚决有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五年累计投入8.8亿元,建成污水管网超477.4公里、整治“散乱污”企业3175家、治理VOCs企业290家,全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比2015年提高45.8%。设立2.5亿元人居环境提升专项资金,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升级改造公厕91座,“洁净城市”、“五线”整治等补短板行动扎实推进,实现“三清三拆三整治”、美丽幸福村(社区)、干净整洁村全覆盖,成功蝉联全国文明镇“四连冠”。

这五年,大朗民生福祉更加殷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教育事业欣欣向荣。累计投入超22亿元发展教育事业,推动13所公办学校全面启动新建、改扩建项目,新增公办学位1万多个,学前教育“5080”攻坚任务如期完成。深化集团化办学,打造中心小学、实验小学两大教育集团。强力推进学校品牌建设,中心小学、巷头小学等5所学校成功入选全市品牌学校培育对象。

这五年,大朗文体事业蓬勃发展。举办“我是民星”、朗艺讲堂等各类文化品牌惠民活动超4100场,受惠群众达433万人次,成功创建“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醒狮)”“广东摄影之乡”。大朗篮球文化品牌持续打响,大朗女篮连续四年蝉联市女子篮球联赛冠军,大朗男篮成就市男子篮球联赛“十年九冠”。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两抢一盗”破案率迅速上升。社会治安重点督导整治镇及巷头社区、犀牛陂村、黎贝岭村等火灾隐患重点整治地区成功摘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多项指标连续三年排名全市前列,荣获扫黑除恶先进镇、综治工作先进镇等称号。

■巷头毛织片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总结2020年

成功稳住经济基本盘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大朗遇到困难和挑战最多的一年。方德佳表示,大朗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成功稳住了经济基本盘,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复苏,为“双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十三五”画上了圆满句号。

过去一年,大朗全力抓好“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逆势向上。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首位,牢牢抓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两大环节,统筹做好复工复产复学指导和服务,用17天实现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34天实现本地确诊病例清零,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考评中获评优秀。全力促进经济快速复苏,设立300万元专项资金,开展“乐购大朗”等系列促消费活动,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主要经济指标超额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2020年全镇生产总值358.4亿元,同比增长1.1%,各项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55.1亿元、38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9%、20.7%,总量均排名全市第9。精准暖企援企,减免企业租金超9000万元,促成近1600家企业融资70亿元。全市首个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试点正式运作,顺利引进物流保税仓项目,全镇进出口总额245.1亿元,同比增长9.1%。#p#分页标题#e#

过去一年,大朗加速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光大智造等22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动工,投资总额达152.5亿元,为大朗历年之最。市重大建设项目全年完成投资7.8亿元,完成率达128%。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毛织业“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分别突破350亿元、210亿元、50亿元。加快推动毛织产业转型升级,成功举办第19届“织交会”,荣获“中国(大湾区)时尚毛织产品采购基地”等多个国家级称号,与东职院共建“大朗毛织服装产业学院”,建成全省首个毛织人才驿站。

过去一年,大朗抢抓“双区”驱动重要机遇,主动融入松山湖功能区统筹发展,全力支持配合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松山湖科学城—光明科学城”主通道、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重大项目征地拆迁工作步伐加快。积极承接深圳、松山湖产业外溢,已集聚5G产业相关企业近30家,在石厦片区规划打造5G产业园。主动对接深圳企业,投资意向超亿元的项目11个,其中超10亿元的项目有5个。全年盘活土地面积超520亩,推动低效镇村工业园连片改造,推进“工改工”项目816亩,拆除平整412亩,预计可增加约130万平方米产业用房。以优质服务促进企业增资扩产,帮助奈那卡斯等4家企业取得增资扩产专项用地指标,总投资额达5.7亿元。

过去一年,大朗加快建设41项乡村振兴项目,推动水平、巷头等5个村(社区)创建特色精品示范村。在全市首创“包村入格”督导机制,干净整洁村实现全覆盖。持续开展“行走东莞”“洁净城市”“厕所革命”等专项行动,改造公共厕所38座,建成街头小景35个。排查疑似“散乱污”企业超4000家,完成整治近400家,投入超7000万元开展松山湖南部及周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战”,完成象山垃圾临时堆放点积存垃圾清运工作,美景西路沿路环境面貌实现较大改观。

过去一年,大朗文化艺术中心完成前期筹备手续,朗豪步行街投入试运营,长盛核心区15分钟优质生活圈加速形成。深入开展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新增路外公共停车位超2400个,智慧停车项目顺利落地。2020年十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大朗医院立体停车库、发热门诊投入使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入选“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全力推进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统筹加快大朗中学等13所公办学校新建、改扩建项目建设,集团化办学、品牌学校引领辐射作用进一步强化。

■流光溢彩的大朗夜景

展望“十四五”

建设深莞融合发展先行区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方德佳指出,大朗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推动“科创新城、品质大朗”建设。

“十四五”时期大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抢抓“双区”驱动重要机遇,围绕“一城一区一园一带”的工作思路,实施区域融合发展、土地空间拓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城市品质提升、民生福祉增进、基层治理提效等六大工程,全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强镇、湾区科技创新高地、深莞融合发展先行区和高品质城市引领区。

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着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强镇。力争到2025年,全镇GDP超5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7%左右。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型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激光显示器件、3D显示产品、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互联网新业态,加快5G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构建“1+4”新型毛织产业发展格局,推动毛织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打造10平方公里现代毛织商贸城,促进“毛织+旅游”“毛织+电商”“毛织+金融”等多业态融合。壮大现代服务业规模。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高标准推动长盛商贸片区改造建设。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力做好东莞大朗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工作,发挥试点通关便利的优势,力争每年出口规模达到300亿-500亿元。

要激活发展强劲动能,着力争创湾区科技创新高地。深度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走好湾区创新发展路径。全力支持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依托南方光源、材料实验室等形成科研平台集聚协同效应,推进象山片区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打造大湾区创新动力源。大力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到2025年,全镇高企达400家,规上工业企业达650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55%。力争在5年内推动3-5家企业上市。

要坚持产城人“三位一体”,着力构建深莞融合先行区。积极抢抓区域联动发展新机遇。加快推进一体化建设。对标深圳等一流城市,构建与深圳先行示范区、松山湖功能区城市品质同步、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发展联动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搭建区域交流合作平台。强化与深圳、松山湖等地区的交流合作,发挥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的带动作用,构建以“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中试验证+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为主体的创新生态。建立专项资金池,吸引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项目,推动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大朗和深圳、松山湖之间高速流转。营造优质高效发展环境。打造连接深圳、松山湖的快速畅通交通系统,改造与松山湖相连的路网。

要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着力打造高品质城市引领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空间资源统筹规划。以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为契机,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完成土地收储18宗。实现每年至少开展1-2个100亩以上的镇村工业园改造项目。重塑一批具有岭南独特乡村风光的现代农村。全力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提升,营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城市氛围,吸引更多有志之士扎根大朗。促进民生福祉全面改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通过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等措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高效推动教育扩容提质和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

#p#分页标题#e#■大朗企业通过直播带货推动复工复产

部署2021年

确保“十四五”开好局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方德佳表示,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认真执行落实省“1+1+9”工作部署和市“1+1+6”工作思路,着力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加快打造发展新动能,全力建设“科创新城、品质大朗”,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方德佳介绍,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大朗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GDP增速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3%以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完成市下达任务。

围绕以上目标,今年大朗将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包括主攻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入,全力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坚持创新引领,增强内生动力,倾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突出以人为本,强化精细管理,大力推动城市综合环境优化提升;聚力社会治理,发展民生事业,奋力书写有温度的民生答卷;弘扬优良作风,提振干事精神,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方德佳强调,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全镇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发扬“三牛”精神,坚守为民情怀,勇于开拓创新,矢志艰苦奋斗,全面开启“科创新城、品质大朗”建设新征程,以优异的成绩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奋力谱写“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文字:李健武 通讯员 叶惠涛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