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
作者 | 田羽

一家从华强北走出来的公司,成为了中美博弈的焦点。
十多年前,闻泰科技还只是靠给品牌商设计样机的小公司;如今,因为收购安世半导体,它一脚踏进了全球芯片产业的核心圈层。谁也没想到,这场跨国收购,最终演变为国际博弈的引线。
2024年底,美国“实体清单”让闻泰成为被瞄准的标靶。就在不久前,这颗致命的子弹终于射出,荷兰政府及法院出手,直接暂停了闻泰创始人张学政在安世的职务,并将其持有的股权托管给独立第三方。闻泰对安世的控制权,被当场“拔线”。
这已不再是单纯的商业纠纷,而是一场嵌入中美技术竞争背景、关乎供应链主导权的较量。
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国企业的外部环境、供应链布局与政策支持,早已不是十年前的格局。
一边,闻泰在上海临港投资120亿元建设12英寸功率半导体晶圆厂,叠加庞大的中国市场,为公司提供了抵御风险的缓冲;另一边,中国政府的出口管制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对外关系的筹码。
风暴眼中的闻泰,被迫正在打一场没有退路的硬仗。而这场博弈,显然还远未到终局。
在股价连续两个跌停之后,闻泰科技在10月21日强势涨停。市场的反应或许并非出于情绪,而是对这场“未完之局”的重新评估。

从手机代工到收购半导体巨头
闻泰的崛起,几乎是中国企业“快速发展—资本运作—全球收购—被盯上”的缩影。
2006年,张学政在意法半导体和中兴通讯摸爬滚打后,敏锐嗅到了中国手机产业的爆发点,在嘉兴创立闻泰通讯。那时的闻泰,不过是一家做IDH(独立设计)的“小厂”,靠给品牌商设计样机吃饭。
一年后,闻泰与展讯推出单芯片双卡双待技术,推动行业从“双芯片”向“单芯片”时代转型。2008年,闻泰完成从设计到ODM(原始设计制造)的转变,成为中国首家手机ODM企业。
2013年,闻泰与小米合作推出红米手机,把智能机价格压进千元档。
靠技术立足、靠ODM放量之后,资本成为闻泰的下一个杠杆。
2015年,湖北上市公司中茵股份业绩疲软,寻求转型。闻泰抓住机会,2016年,张学政通过股权转让成为中茵第一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2017年,中茵股份正式更名为闻泰科技,张学政被任命为董事长,闻泰通讯由此完成曲线上市。
真正让闻泰进入全球视野的,是2018年对安世半导体的收购案。
当时,闻泰科技市值不足200亿元,而安世半导体估值约339亿元,这场收购被业界视为“蛇吞象”。
并购也历时一年多,张学政自称“飞往全球各地150多次”。最终在2019年,闻泰科技以268.54亿元完成对安世半导体79.98%股权的收购,成为当时中国最大规模的半导体收购案。2020年9月,公司进一步收购安世半导体剩余股权,实现100%控股。
为什么闻泰要下这么大的决心拿下安世?答案很简单:这是一张通向全球半导体的入场券。
安世半导体总部位于荷兰,前身为荷兰恩智浦半导体的标准件业务事业部,为半导体标准器件供应商,处于电子产业链上游,业务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国。其客户包括中游制造商、下游电子品牌客户,包括博世、华为、苹果、三星、华硕、戴尔、惠普等,几乎涵盖全球所有主流电子品牌。
更关键的是供应链。
在德国汉堡,安世的晶圆厂现在每月生产超过35000片晶圆(8英寸当量),该产量每年转化成700亿半导体,使之成为针对小信号和二极管分立器件的全球最大晶圆厂。
而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安世有一座生产6英寸TrenchMOS的晶圆厂,是其功率半导体的生产基地。这家工厂目前每月生产24000片晶圆。此外,安世在曼彻斯特还有一座组装与测试基地,每年可以处理约10亿件产品。
至于中国及马来亚等亚洲国家,则是安世半导体的封测基地。德国和英国制造的晶圆,经过切割之后,会辗转运到安世的中国、马来西亚等地区工厂,进行封装测试。最终,安世遍布全球的半导体产业链,每年向全球客户出货1100亿颗产品,应用在超过2.5万客户终端。
2024年,安世半导体收入规模147亿元,毛利率37.47%,净利润22.97亿元,在全球功率分立器件领域从2019年的第11名,一路冲到第3,中国市场更是稳坐第一。
但当中国企业掌握越来越多的全球供应链节点,地缘政治的风险,也在随之放大。

美国施压,荷兰动手
2024年12月,美国将闻泰列入“实体清单”,为接下来的一连串连锁反应埋下了伏笔。
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EZK)迅速警觉,开始插手安世半导体的内部。
当月,EZK官员致信安世称,鉴于闻泰科技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荷兰政府的支持变得愈发重要,而这种支持要求“安世半导体制定、采纳并实施毫不含糊的措施”,“关键是安世半导体在运营上要独立于其上市股东”。但安世方面回绝称,这会过度限制股东的控制权。
几个月后,美国的制裁逻辑进一步升级。2025年6月,美国计划启动所谓的“50%规则”,只要一家企业被受制裁主体合计持股超过50%,哪怕它本身没有上名单,也要一并被拉入制裁圈。这就等于直接瞄准了闻泰的核心资产——安世。
荷兰政府立刻跟进,再次致信安世,直言如果“50%规则”生效,安世作为闻泰子公司也会被制裁。
而荷兰和美国的沟通后来也被披露,据荷兰外交部和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工业与安全局(BIS)的会议记录,美国最关心的是“(安世半导体)没有采取任何外部可见的措施。资产剥离需要时间……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安世CEO仍然是同一位中国股东,这是有问题的。”会议记录还提到,为了能从“实体清单”豁免,安世CEO将不得不被换掉。
9月29日,美国正式发布“50%规则”。紧接着,荷兰政府在9月30日出手,发布部长令,要求一年之内安世及其下属所有子公司、分公司、办事处等全球30个主体对其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等不得进行任何调整。
更具戏剧性的是,安世内部出现分裂。就在第二天,安世的法定董事兼首席法务官、荷兰籍高管Ruben Lichtenberg,联手CFO和COO,直接将公司告上了荷兰企业法庭,申请紧急调查与临时措施。
法院闪电回应,甚至当天就在未庭审的情况下,暂停闻泰科技创始人张学政在安世的职务,并将闻泰通过子公司裕成控股有限公司持有的安世半导体股权以管理权形式托管给独立第三方管理。
这意味着,虽然闻泰在账面上仍保留经济收益,但实质控制权被当场解除。
安世半导体在随后声明中表示,法庭认为有正当理由怀疑安世半导体在前首席执行官张学政的领导下是否能维持稳健运行,因此采取了包括暂停张学政职务、托管闻泰通过子公司持有的安世99%投票权等紧急措施。
荷兰企业法庭的解释,直白而冷酷。
一是安世作为欧洲半导体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其技术资产的安全性令荷方高度警觉;二是认定掌门人张学政存在无法回避的利益冲突,且拒绝对架构进行调整。
资本市场的反应迅速而残酷。10月13日至14日,闻泰科技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跌停,随后又在第三个交易日触及阶段低点——34.5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控制权争夺的冲击波,其影响范围早已超越了闻泰与荷兰的双边范畴,涟漪正向外扩散。

“中国公司听中国的”
面对突发局势,闻泰并非完全被动。
闻泰科技代总裁沈新佳回应称,公司在年初已经对50%规则有所预期,内部已进行较多前期准备,包括推动供应链层面的国产替代。BIS规则只限制购买端,未限制销售端,公司正与所有合作伙伴和客户沟通此事以维护下游客户稳定。
他强调,安世半导体在中国的市场销售不会受到此次事件的影响,产品也不会断供,“我们有12寸的晶圆厂。”
公开资料显示,获得安世100%股权的2020年,闻泰控股股东闻天下计划在上海市临港区投资建设12英寸功率半导体自动化晶圆制造中心项目,预计总投资120亿元,达产后的年产能为36万片12英寸晶圆。这正是闻泰今天抵御风险的底气。
闻泰科技董事长杨沐也强调,安世80%终端产品产能在中国大陆,其中70%来自东莞封测厂,10%来自第三方封测厂。
与此同时,闻泰也在内部管理上开始反击。
10月18日下午,安世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官方公众号发布公告称,员工继续执行安世国内公司的工作指示,对于任何其他未经安世国内公司法定代表人同意的外部指示,员工有权拒绝执行。
公告称,安世国内员工均与国内公司建立劳动关系,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将继续由安世国内公司发放,而不是安世荷兰主体发放。目前,安世国内全部主体运营及员工薪资福利一切正常。
这份公告的言下之意很清楚,中国公司听中国的。
更重要的是,如果放在几年前,中国企业碰到这种局面,大多只能被动防守。但今天不一样了,因为中国手里也有“反制牌”。
10月9日,中国商务部连发六条公告,宣布11月8日起对超硬材料、稀土设备和原辅料、钬等5类关键物项实施出口管制。12月1日起,境外销售含有原产中国的稀土或永磁材料,以及使用原产中国的稀土冶炼、分离等技术都需获得出口许可证。
这一招直击全球AI产业的“命门”。
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半导体研究总监HuiHe直言,半导体供应链从上游原材料、设备,到中间的生产制造流程都会用到一些稀土化合物。例如,荷兰光刻机公司阿斯麦(ASML)最先进的EUV光刻机的光源系统,就需要用到至少两种稀土元素的化合物。另外,先进存储芯片采用立体堆叠结构,一些稀土化合物可在不同层间起绝缘作用。
“潜在受影响的公司不仅包括阿斯麦、应用材料、泛林、科磊等上游设备公司,也包括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等存储芯片厂商。”HuiHe认为。
不止稀土,中国对锂电池的出口管制也在加码。7月和10月两轮动作,把正极材料、提锂技术、高能量密度电池等纳入限制清单。这意味着,锂电池这一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正被正式纳入国家安全的考量范围。
正如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原秘书长刘彦龙所说,“这就是谈判筹码。”
因此,当下或许不必急于给闻泰科技下“悲观判决”。这场风波的结局,未必会如市场早先预期的那样简单。
实际上,资本市场已开始重估这场博弈:闻泰股价在深跌后迅速反弹,截至10月23日收盘,已从低点回升约20%。这不仅是技术性反弹,更是一个清晰的信号——中国企业已具备反击的底气与筹码。
真正的较量,或许才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
AIOT大数据《幕后黑手现身,闻泰科技从手机代工到半导体的偏门之路,走到尽头了没》
财新《安世半导体荷兰和中国公司“脱钩” 中国公司执行国内命令》
第一财经《闻泰抢救半导体资产》
财新《中美贸易新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