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我市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的第二年,也是尤为关键的一年。4月21日,市垃圾分类办召开2021年第一季度生活垃圾分类评估情况通报会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第三次联席会议,通报我市今年第一季度生活垃圾分类评估情况。
评估结果:莞城、茶山排名第一
为持续推进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面提升分类体系建设和管理水平,市垃圾分类办从科学管理、宣传发动、分类设施、分类效果等方面,聘请第三方机构对34个镇街(园区)、23个成员单位及全市公共机构,以查阅资料和现场核查的方式,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每季度开展一次评估及排名,每月开展一次“红黑榜”评选。
现场核查分为“3+3”和“1+1”进行,“3+3”现场抽查在莞城、万江、东城、南城街道,以及松山湖、滨海湾新区,各抽查居住区、公共机构、办公区、公共场所等八大产生源;“1+1”现场抽查则对28个镇的镇中心区和一个村(社区)的生活垃圾分类开展情况进行检查。
根据“3+3”示范片区评估结果显示,莞城、万江、南城、东城、松山湖等5个街道(园区)中,各街道(园区)平均分为72.19,排名第一的是莞城街道。
目前,各街道(园区)均配置分类收集容器和分类运输车辆,分类收运体系不断完善,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完成较好的是莞城和东城街道,大件垃圾及园林废弃物处理点完成较好的是万江、东城、南城街道。

根据“1+1”示范片区评估结果显示,各镇平均分为68.24,28个镇排名第一的是茶山镇。茶山、凤岗、高埗、横沥、谢岗、石龙、石排、清溪等8个镇垃圾分类工作开展进度较快,沙田、企石、麻涌、大岭山、洪梅、中堂、塘厦、石碣、黄江、樟木头、望牛墩等11个镇相对滞后。从分类效果来看,镇中心区的分类效果明显好于村(社区)。在八大产生源中,学校、医院得分较高,而集贸市场得分较低,整体进度较慢,存在未按要求设置分类容器、分类容器标志不规范、厨余垃圾处理去向不明确,未公示、混合收运等问题。

以“条”“块”两维度开启“千点示范工程”
会议表示,今年全市将开展“千点示范工程”,计划通过“条”“块”两个维度,在公共机构、公共场所、集贸市场、医疗机构、餐饮机构、学校、企业、居住区等八类产生源单位中打造1000个示范点,以点带面促进示范片区建设提质。同时,市、镇街(园区)分别打造一条涵盖八大产生源和主题宣教馆的生活垃圾分类精品展示路线,发挥示范带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