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关于“十四五”时期深化价格机制改革行动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根据《行动方案》,“十四五”时期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将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充分考虑相关方面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发挥价格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东莞新能源产业起步较早,发展基础良好。比如,在氢能源产业方面,东莞市拥有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相关企业及科研机构,初步构建了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雏形。
《行动方案》的出台,制约储能产业发展的价格机制被提上改革日程,新能源产业发展空间将进一步释放。那么,这对东莞新能源及相关储能产业发展有何积极影响?又该如何抓住“双碳”发展机遇?本期“三人行”邀请广东省社科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知名财经评论员谭浩俊,共同探讨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对东莞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

广东省社科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储能作为支撑新能源稳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尚没有发展出成熟的商业模式,而建立新型储能价格机制,将为东莞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十四五”深化价改总目标和路线图的背景下,《行动方案》对东莞新能源及相关储能产业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紧抓“双碳”发展机遇,相关莞企有望为新能源及相关储能产业作出更大贡献。

知名财经评论员谭浩俊:新能源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其发展需要以广泛的技术创新为前提。能源定价机制的调整,将极大挖掘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的潜力。要抓住机遇,更多投入到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转型之中。
新能源要抓住“双碳”机遇
记者:《行动方案》中提出要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在此背景下,对东莞新能源及相关储能产业发展有何积极影响?东莞又该如何抓住“双碳”发展机遇?
宋清辉:“碳达峰”,顾名思义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渐回落。“碳中和”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举措,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在202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目前,我国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加快推动能源革命,已经成为共识,为早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牵住了价格机制这个“牛鼻子”,就等同于抓住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
在“十四五”深化价改总目标和路线图的背景下,《行动方案》对东莞新能源及相关储能产业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紧抓“双碳”发展机遇,相关莞企有望为新能源及相关储能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丁力:在“双碳”目标下,作为降低碳排放的重要驱动力,新能源市场将迎来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东莞要发挥优良的营商环境、厚重的产业基础优势,吸引更多新能源领军型企业投资,促进能源结构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储能作为支撑新能源稳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尚没有发展出成熟的商业模式,而建立新型储能价格机制,将为东莞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谭浩俊:价格形成市场化是能源价格改革的方向和原则,将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也将激发新能源以及相关储能产业的活力。
新能源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其发展需要以广泛的技术创新为前提。能源定价机制的调整,将极大挖掘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的潜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最重要的抓手是科技。东莞新能源以及相关储能产业要抓住机遇,更多投入到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转型之中。东莞相关产业发展还并不完善,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最重要的是坚守安全底线和提升创新能力,加强新能源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拓展合作、扩大市场。
电价杠杆撬动节能减碳
记者:《行动方案》中明确,针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完善差别电价、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政策。东莞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将迎来哪些挑战?对于节能减碳,政府部门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
丁力:绿色电价政策,实际上是让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付出更高的成本,对绿色环保的企业实行降价,这样电价的一升一降就形成了激励和约束机制,就可以促进它们节约用能、提高能效,也支持环保行业发展。总的来说,电费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企业技术升级、资源配置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杠杆。
近年来,东莞先后出台一系列节能政策,建立了节能减排责任体系,逐步淘汰高耗能产业中的落后企业,大力推广绿色能源使用,取得了良好成效,接下来应当强化产业和环保政策的协同,加大实施力度,进一步促进节能减碳。#p#分页标题#e#
宋清辉:我国提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是: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这一背景下,《行动方案》中还明确,针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完善差别电价、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政策。我认为,这一政策对东莞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带来诸多影响。
绿色电价政策对一些行业带来挑战,例如,电解铝行业成本中接近五成来自于电力能耗,因此电解铝企业对电价调整的敏感性非常大,成本压力之下,预计一些企业将被淘汰。但是,凡事皆有两面性,绿色电价政策的严格执行,有助于小规模、高成本的产能被加速挤出,能够降低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进而促进行业良性发展。该政策还有助于高耗能企业进一步释放节能潜力,倒逼钢铁等企业加快转型步伐。
谭浩俊:首先,能源价格机制改革对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肯定是不利的,增加了企业成本。但从另一方面看,为了减少成本和达到国家节能减排的标准,这些企业势必会进行节能改造,通过优化生产设备、技术升级等手段提高产能和效率,这将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发展效能。
促进节能减排,我认为东莞有几方面工作要做:一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高端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二是加快推动企业完成节能和清洁生产改造,对完成改造企业给予奖励,鼓励企业低耗能、低排放、高效能生产;三是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加快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推进环保产业发展。
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
记者: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从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来看,东莞应该如何积极做出调整?
丁力:“双碳”目标提出来之后,按下了能源低碳转型的“快进键”。东莞的能源消费要走绿色低碳的道路,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实现能源低碳转型,压减化石能源,增加清洁能源供给是措施之一。要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和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讲,要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宋清辉:从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来看,东莞应该从三个方面积极做出调整。一是加快调整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同时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二是充分发挥当地相关大型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并进一步探索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模式,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三是从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两端发力,推动清洁能源消纳与应用。
谭浩俊:首先,东莞应该健全法制,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完善节能和环保标准,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执法检查,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有效控制高耗能和高排放。其次,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此外,还要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渗透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之中。
文字:向连 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