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文化之都|东莞粤剧图书馆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微信截图_20210603202058.png

粤剧文献像一颗颗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珍珠”,不加以保存利用就容易蒙尘。跟随“东莞粤剧人 追梦传承路”系列报道,一同走进东莞粤剧图书馆,看看这里是如何将这些“明珠”连缀起来,让传统粤剧文化“活”起来。

微信截图_20210603202220.png

2005年,我国首家粤剧图书馆——东莞粤剧图书馆对公众开放。目前,该馆已收集了粤剧相关文献11000余件,有关粤剧的书籍、杂志、剧本、曲本、音像制品、戏桥等均成系列,是国内粤剧馆藏最丰富的图书馆。其中,馆藏粤剧初期唱本《木鱼书》最早刊刻于清代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粤剧图书馆馆员廖瑜:“在80年代以前,我们都习惯于把粤剧表演的宣传单张叫做戏桥,虽然看着它很新,实际上它的年代跟我是同岁的。”

微信截图_20210603202228.png

在这里,读者可以通过展板和珍贵图片全面了解粤剧的发展渊源、名伶风采和艺术魅力,还可以通过视频点播,免费欣赏到数百部具有代表性的粤剧全本或名段。该馆还依托图书馆专业,利用文献开展研究开发工作,先后编纂出《莞邑粤剧名家》《粤剧戏桥》和《粤剧文献总览》等书籍。

东莞图书馆副馆长李映嫦:“《粤剧文献总览》就是我们耗时两年的时间,把全国目前现有的、我们能查得到的一些粤剧的文献,进行了编目的揭示。这本文献应该是讲在我们行业内编目工作开创性一个工作,这项工作完成后,可以把粤剧的专题文献目录揭示,填补了这样一项的空白。”

微信截图_20210603202238.png

此外,粤剧图书馆还长期免费为各类私伙局提供表演场地,让粤剧的生命力在东莞这座繁华都市生生不息。

粤剧爱好者苏凤仪:“东莞图书馆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所以我们经常在这里玩、唱唱粤剧。”

(记者 苏婵 李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