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一把手”系列访谈|市交通运输局:打造品质交通 提升民

编者按: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东莞始终把学习党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全市各镇街(园区)、各部门党员干部俯下身子深调研、听民声、察民情,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出工作项目,制定实施方案,全力推进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在莞邑大地掀起学史力行、实干为民的热潮。日前,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市直媒体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一把手系列访谈”活动,深入挖掘“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做法和阶段性成效。今天起,东莞广播电视台将陆续推出“我为群众办实事——一把手系列访谈”。

为群众办实事既要有速度、力度,还要有温度。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交通运输局坚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尺,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动交通系统党员干部深入一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排民忧,不断提升广大市民群众对交通运输工作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2021615165724_副本.jpg

▲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祁志强接受东莞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

市交通运输局:通过党史学习让为市民服务变得更有温度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市交通运输局牢固树立“综合交通、品质交通”新发展理念,实施“一把手”工程,强力有序推动交通系统各部门切实为群众办好一批实事、化解一批道路交通安全风险、整改一批交通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

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祁志强:“对我们来说,如何为市民办实事,通过党史学习为我们的市民提供服务,将这个过程变得更有温度,是我们近期共同研究、共同学习的重要内容。我们也要反思,在整个制度的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还有什么短板、还有与群众的诉求之间是有差距的,我们尽量去把这些短板补好,找到整改的关键点。通过多方面调研、通过线上线下‘请进来、走出去’这些与市民的互动,从而充分理解、了解市民对交通的要求。出行、停车,包括我们东莞目前城市建设交通里面的道路节点、拥堵等等这些问题,广大市民给了很好的建议,我们也充分采纳。”

微信图片_20210615151425_副本.jpg

市交通运输局始终坚持从市民群众最关心、影响发展最直接、整改难度最复杂的问题入手,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着力保障民生需求。针对市民群众反映公交车候车时间长、交通出行拥堵的问题,严格执行公交线路考核制度,结合线网优化调整工作,提高公交运行效率,解决公交车故障、司机短缺引起的“缺班”问题。健全长效治堵机制,精心打造“莞人治堵”栏目,持续收集堵点信息,推进第六批、第七批50个堵点整治,同时加快黄旗公园、外国语学校、莞城英文实验学校等片区“一区一策”治理。同时,更加注重发挥静态交通对动态交通的引导作用,加强停车供给,今年1月—5月,共完成配建及路外公共停车位27316个。

微信图片_20210615151005_副本.jpg

约512个桥下空间停车泊位已投入运营

位于莞深高速桥下的寮步横坑便民停车场,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它是全市第一个利用桥下空间创新改造而成的对公众开放的便民停车场。记者走访后得知,自2020年10月上线以来,这个停车场便受到了周边不少居民的欢迎和认可,其中一个细节最为车主所称道,即便在如今的炎炎夏日或是暴雨天气下,停在该处的车辆依然可以免去日晒雨淋之苦。桥下空间停车场除了高效利用闲置地,规范市民停车,缓解停车难题外,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市民停车费用高的负担。

微信图片_20210615151800_副本.jpg

“我在这里开店开了很多年,这条路是属于马路违法停车。那个停车场开了,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便利。”附近商家江先生说,“我第一个办的停车卡,然后一直就停在里面,每个月200块,然后自动月缴、自动续费!”

周边小区住户曹先生:“对小区来说,200块每月这个价格挺适合的,对比小区的收费停车场,里面每个月收费要400块,然后回去晚了还没有车位。所以我从去年年初,就停在这个便民停车场来了。”

据东莞静态交通公司介绍,从2020年起,我市新增建成寮步横坑便民停车场、厚街富民路便民停车场以及横沥三角湖便民停车场,累计约512个桥下空间停车泊位投入运营。

东莞静态交通公司工程师李文俊:“除了创新利用桥下空间改造停车场之外,我们还跟全市15个镇街达成了路内停车合作协议。通过对这些镇街的路内停车智能化改造,盘活路边停车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让车主快停快走的方式,来减少僵尸车的停放。截至目前,我们已经统筹下来的泊位也有6万多个了。”

#p#分页标题#e#微信图片_20210615152145.jpg

▲资料图

重型货车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安装率和接入率列全省第二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系统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风险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专项工作,着力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市交通运输局成立了局系统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工作领导小组,提出20类共63项工作措施,制定了26项工作对应的细化工作指引和评价标准,确保全链条、系统化解决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全面实现高速公路“入口治超”和超限检测站(点)“电子抓拍”。全市高速公路入口共66个,目前已设置完成地磅66个,完成率100%,全面落实对大型货车“逢车必检”。全力推动重型货车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截至6月3日,全市21072辆重型货车,已安装18894辆,占比89.7%,已接入省平台15948辆,占比75.7%,安装率和接入率均暂列全省第二。

微信图片_20210615151432_副本.jpg

加快攻坚一批品质交通项目

今年是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从“扎实起步”迈向“初见成效”的关键一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市交通运输局紧紧围绕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战略目标,加快攻坚一批品质交通项目。今年计划完成投资约220亿元,1月—5月实际完成投资76.41亿元,占1月—5月投资计划的121%。扎实推进莞番高速、环莞快速三期、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首期工程等区域交通一体化道路建设项目。落实公交优先发展,已完成中心城区首期62.5公里公交专用道标线施工及配套电子警察安装,推进市民中心等重要公交站点新建20个电子站牌,加快城区片区、水乡片区公交线网优化。加快补齐慢行设施短板,大力推进市中心城区核心地段立体慢行系统一号桥项目(连接第一国际、台商农商行、国贸中心)。

交通正式.jpg

(记者 谢慧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