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莞市科技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积极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助力科技企业和创业团队开展研发和技术创新,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等,切实将我市创新体系的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今年以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市科技局启动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调研征集工作,从青年创新创业、高企培育、科普服务、政务服务等方面梳理形成了重点民生项目清单,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部门和工作目标,取得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工作进展。

■我市加大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等重大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力度,打造全市创新创业新标杆
■实践案例
创造“三区”融合新模式,打造创新创业不夜城
2020年7月24日,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正式揭牌,宣告东莞国际创新创业有了新的堡垒和阵地。一年来,市科技局加大支持力度,提升政务服务,打造国际人才精英创新创业的首选地。
在成立不到一年时间内,社区已成功招引了16个优质项目入驻,成立创新工场5家,推动1100余台套、总价值1300多万元设备实现开放共享,并将开设科创训练营系列培训课程活动,打造“教育+培训、实践+应用、产业+配套”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地。接下来,市科技局还将在全市推广社区经验,推动各镇街建设一批贯彻“三区”融合理念的创新创业载体,助推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预计到2025年底,社区将大量承接松山湖科学城、华为公司、国际知名高校院所科学家集聚创新创业;社区与校区、园区深度融合,资源高效互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灵活,形成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新经验;成为科创上市企业的新摇篮。
■百姓心声
我觉得东莞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氛围非常不错,大家能够将自己所学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找到明确的学习方向提升自我。不仅关注研究的创新性,更重视成果的落地商用,实现真正通过技术服务产品。
——在莞培养研究生代表任海涛

■卓庆 受访方供图
■对话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卓庆:
完善科技要素全链条,布局创新创业新生态
记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有何体会?
卓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深远的战略思维、强烈的历史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让我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回顾百年党史和新中国科技发展史,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最大政治优势。
接下来,我们要从百年党史中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汲取智慧力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深入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建成国内一流的松山湖科学城,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东莞力量,创造时代伟业。
记者:市科技局在今年的党史学习教育中有哪些特色和亮点?
卓庆: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市科技局一直保持着高标准高质量地谋划推进,制定出台了党史学习教育方案。从局领导班子、党支部、普通党员三个层面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通过领导带头学、主题党日现场学、线上学习广泛学等多种形式,持续掀起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热潮。值得一提的是,市科技局积极整合了红色经典资源,打造“党建+科普”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阵地。例如市科技馆充分挖掘场馆资源,将党建文化和科技元素结合起来,将《鸡毛信》《闪闪的红星》《地道战》等7部红色电影中的经典片段和东江纵队营救飞行员克尔中尉的真实历史事件作为线索,设计党员教育实境课堂,打造“红色记忆”沉浸式党史教育阵地。今年上半年已经累计接待了160个党组织,参与体验的党员干部、群众近2100人次,获得了高度评价。
记者:市科技局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p#分页标题#e#卓庆:今年以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市科技局启动了“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活动,目前取得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进展。一是建设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近年来,我们加大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等重大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力度,打造全市创新创业新标杆。我们对标国际一流创新模式,围绕创新创业各个环节,完善科技研发、产业孵化、商务配套及人才安居等四大功能,形成集大学、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商住配套、科技服务、国际交流等于一体的优越创新创业环境,初步摸索形成了园区社区校区“三区”融合的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新模式。
二是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量质并举是科技系统开展新动能培育的头等大事,我们加强统筹协同,强化督导服务,按照“对象精准、服务专业、工作穿透”的原则,组建了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指导服务专班,局主要领导亲自挂帅,11个指导小组采取“差异化”工作机制,针对重点企业实施“一对一”精准服务,会同专家切实解决企业在申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目前,省阳光政务平台上第一批次已推荐有981家企业,第二批次有1808家企业填报中,推荐与填报数合计为2789家,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三是推动建立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青年科研人才。在引进外来人才上,我们落实了外国人来华就业许可,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学历及无犯罪证明实现“容缺+承诺”制办理,推动建立了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机制。今年上半年,共发放外国人工作许可证2217份,全市具备有效来华工作许可证的外国人数达4818人。在研究生联合培养上,依托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育发展中心,通过推行研究生来莞“企业导师+高校导师”双导师培养模式,与高校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和实践,为研究生、博士生实践提供费用补贴,帮助企业单位留住研发人才。
另外,我们也积极搭建平台,推进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助力科技企业和创业团队开展研发和技术创新。市科技局制订出台了管理办法和资助政策,搭建了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莞仪在线”。目前莞仪在线平台已有149家企业注册,录入科研仪器设备4601台(套)、总价值19.1亿元,用户单位已实现了270次预约、涉及75台(套)仪器设备,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已实实在在从中受益。
文字:向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