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 | 专家建议东莞:加快金融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日前,广东省政府正式印发《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为了实现金融大省向金融强省转变的目标,广东对金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作了重点部署,《规划》要求在固守安全底线基础上包容合理创新,营造良好生态,支持金融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抓住金融科技发展机遇,深入推进金融科技与金融业务融合发展,大幅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促进金融创新。

此前,在广东省政府印发的《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规划纲要》)中,也首次将“金融”单列成章,提出从构建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现代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实施更高水平金融开放等四大方面,共建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加快建设金融强省。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枢纽,对于新时代下的新发展格局到底有何重要意义?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心位置的东莞又该如何发展金融业,推动金融业转型?金融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路到底该怎么走?本期“三人行”邀请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蔡进兵,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共同探讨。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蔡进兵:当前以及未来很长时间,金融发展最主要的方向是数字化和智能化,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 

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推进金融科技与金融业务融合发展,推动金融服务智慧化、智能化,为群众和企业提供更加精细化、人性化、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东莞、佛山是先进制造业基地,通过金融创新把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把技术研发、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国际渠道等多项元素融合起来,意义深远。 

提高金融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能力

记者: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金融业改革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蔡进兵: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任务。在粤港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过程要求进一步做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推进澳门经济转型,进一步提升深圳、广州金融能级。随着核心城市金融能级的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将更大力度服务新发展格局,对促进国内企业走出去、更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随着国际金融枢纽建设步伐的加快,有利于资源要素在这个区域不断聚集壮大,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内外循环高质量的发展。

谢宝剑:首先,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有助于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从产业上看,粤港澳大湾区具有比较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同时又是外贸高地,人民币结算业务量巨大,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从金融市场角度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兼备境内外两个金融市场的优势,一方面,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开放度、规范程度高,监管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广州、深圳又是国内两个重要的金融中心,实力雄厚。其次,建设与国际接轨的规则体系,深化金融业改革,完善金融产业体系,有助于国内外投资者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人民币投融资活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此外,还有助于拓宽粤港澳三地的资金流通渠道,发展跨境理财业务,丰富人民币投资产品,完善监管制度。

林江:粤港澳大湾区是迄今为止几大国家战略之中以外向型经济促进内源型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没有之一,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以金融作为杠杆撬动大湾区的产业资源,特别是对高新科技产业资源进行国际化配置就显得非常关键,这也是广东省致力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的重要原因。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广东虽然金融机构的实力较强,民间闲置资金也相当充裕,然而,广东金融市场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在通过金融工具和现代金融手段的创新以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依然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湾区之中,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城市,深圳是我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广州则是科技研发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东莞、佛山是先进制造业基地,通过金融创新把上述的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把技术研发、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国际渠道等多项元素融合起来,是大湾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的重要任务,意义深远。

始终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这个中心

记者:“十四五”时期,金融业该如何发展?如何高质量地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实现自我转型并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蔡进兵:在“十四五”时期甚至更长时期,金融业的发展目标应该始终围绕着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这一个中心,要通过推动自身的转型发展,更好地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以及未来很长时间,金融发展最主要的方向是数字化和智能化,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如何推动转型?首先是要构建金融数字化、智能化的良好生态,完善金融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数据中心的建设、5G网络的搭建、物联网平台建设等等。金融数字化智能化不单是金融机构自身的平台建设,而是整个银行、证券、金融机构内部系统的信息化、数字化,同时也涉及到整个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数字化。其次是金融产品的创新性问题,要通过金融科技赋能金融产品,创造更多更好、切实满足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促进金融服务质量的提升。最后,随着金融数字化智能化进程的加快,相关部门对金融业的监管要跟上,防范金融风险在第一位,在监管方面的科技创新、数字监管也要跟上步伐。#p#分页标题#e#

谢宝剑:《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要优化广东金融空间布局、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实施“金融+”工程、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开放等措施来推动广东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在服务实体经济上,在政策上,要更加精准施策,增强政策的覆盖面和企业的获得感;在产品上,要结合广东产业特点,发挥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开发保理、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信保融资、货押融资等金融产品;在服务上,创新资金融通、支付结算、财富增值等综合金融服务。优化信贷环境,发展普惠金融,为中小企业做好增信服务。在手段上,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深入推进金融科技与金融业务融合发展,推动金融服务智慧化、智能化,完善全渠道服务,为群众和企业提供更加精细化、人性化、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林江:“十四五”时期,我国的金融业被赋予了特殊的功能,已经超越了传统金融业通过存款贷款收取中间差价的运作模式,转变为把银行、保险、信托、抵押、风投、基金等多种金融手段和载体融会贯通的新金融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要得到充分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优越的营商环境、良好的市场发育程度、高效率的市场运作机制、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条件。广东省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正是要结合目前大湾区在发展现代金融手段和推进金融创新上的有利条件、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以及珠三角地区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先行一步的优势,率先在全国形成金融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转型的试验田和示范区。可见,大湾区的金融创新和发展任重道远。

助力东莞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记者:东莞金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着哪些机遇与挑战?成功转型后将如何造福东莞企业?

蔡进兵:东莞要对自身城市的优劣和定位有非常清晰明确的认知。作为东莞来说,像广深一样建设金融中心城市是没有必要的,东莞的优势在于产业,金融的发展要服务于本土产业的发展。目前东莞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十分迅速,可以通过发展产业金融、特色金融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信息技术产业更高质量的发展。当然,达到智慧城市建设、产业创新提升、金融科技发展的融合互促的局面,还是要加强新基建的建设,做好金融科技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政府部门要做好平台搭建,银企沟通渠道畅通,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另外,在供应链金融方面也大有可为,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创新产品,通过金融科技赋能供应链,全方位服务东莞的实体经济。

谢宝剑:东莞金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一方面为东莞从事金融科技和数字化、智能化的企业提供了商机,同时东莞企业带来智能经济形态下的金融服务,各项服务更加精准,服务质效更高,信用环境更好,风险预警水平更好;另一方面,企业也将面临更加规范、严格的金融信用环境、对金融信息安全的要求也更高,同时在运营上也要主动适应金融数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的要求加快数字化转型,珍惜信用,规范运营。

林江:东莞的金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中存在的机遇包括:民间资金相当充裕,可以调动民间资金参与金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积极性;不少国内国际的金融机构纷纷入驻东莞,并对金融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表示极大的兴趣,已经投入了不少资源开展金融数字化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东莞本地企业对于金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实验充满期待,其中不少企业纷纷表示愿意参加与相关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和创新试验,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东莞市政府有关部门,对相关的金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工作非常重视,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加以扶持和引导。

但同时也存在挑战。金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一个过程,难以在短期内看到非常显著的成效。金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专业性很强,如何判断某一项成果转型成功,需要不少专业人士的参与,需要有公信力的权威机构加以判断,但目前东莞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和服务机构还相对短缺。克服这些挑战,一旦成功转型,必将造福东莞企业,提升企业运作效率,增加其投入产出比,为企业节省大量劳动力成本、物流成本、信息成本等。同时,金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将帮助东莞企业实现转型和升级。

文字:向连 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