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一片野生桃花林吸引四方来客,又被称为“桃花村”,是东莞对口援建巴宜区的其中一个村庄。今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指出,嘎拉村的美好生活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这里是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
嘎拉村从2013年旅游收入不足5万元,到今年仅景区门票收入就达420万元。东莞力量和东莞援藏干部在其中倾注了智慧和汗水。莞藏携手,情谊绵延,正在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更加绚烂。

■一年一度的桃花文化节,迎来天南海北的游客,给嘎拉村带来的收入持续增加 资料图
嘎拉村巨变的东莞元素
2013年7月,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巴宜区东莞工作组的3名东莞干部进藏。嘎拉村的巨变,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位于尼洋河畔,318国道旁边的嘎拉村,是当地的一个自然村,当时共有31户155人。2013年的嘎拉村,牲畜满地跑,牲畜粪便随处可见,村民牲畜混居,卫生状况堪忧,村容村貌可谓脏乱差。
现任东莞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孙世宏,当时作为一名东莞援藏干部任巴宜区委副书记、常务副区长。他在第一次前往嘎拉村调研前,已经知道这个村从2002年开始就是林芝市桃花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地。但当他看到眼前的村容村貌,以及用乱石堆砌的围墙围着的山野桃林,立刻让他有了改变这个村的强烈愿望。
靠山依水的嘎拉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面对这一片绿水青山,东莞援藏工作组提出“整合资源、整村推进、村景合一”的发展思路,整合自然资源和景区资源,健全基础配套设施、完善旅游景区功能、加强村容村貌整治、修建景区配套设施,建设“桃花村”品牌,打造小康示范村。
“建设‘桃花村’的资金,是民族团结的体现。”孙世宏介绍,当时工作组经过多方筹措,筹集到建设资金860万元,其中600万元的广东援藏资金里有东莞的资金,还有林芝市旅游以奖代补资金100万元、巴宜区财政资金160万元。
有了蓝图,有了资金,关键是如何将愿景变为现实。
“既要有当地特色,也要有东莞理念,岭南风情。”岭南股份深圳总部高级副总裁、岭南设计集团高级副总裁吴奕涛就是“桃花村”项目的设计者。
约250亩的桃花林在半山腰,很多桃树已经生长了几百年。村外隔着国道,就是尼洋河。“有山有河,又有被誉为中国最美景观大道的318国道,旅游景区的元素很丰富。”吴奕涛带着几位同事实地考察数天,作出“雪映江南畔 梦里桃花源”的设计方案。
围绕着桃花林,藏族特色的观景台矗立半山腰,游客可以鸟瞰全景。桃花林边的小溪,改造成浪漫水系。桃林里的同心锁,既有浪漫的爱情,更有民族团结的寓意。先进的设计理念融合西藏壮美山河和岭南精致韵味,效果壮观。
村容村貌也要与美景相匹配。“人畜分离,打麦场转移。”现任嘎拉村驻村第一书记尼玛伟色跟着东莞援藏工作组一起工作数年,也见证了嘎拉村的变化。
尼玛伟色说,人畜分离就是要把家里养的牲畜集中到村外一个地方饲养,但一开始很多村民并不愿意。为此,东莞援藏干部挨家挨户去做工作。这两项工作完成时,村里的卫生状况改善了,打麦场也变成了旅游服务中心。
“2015年3月15日,景区落成的时候,施工队和当地村民自发组织了一台晚会,大家载歌载舞,民族团结一家亲。”孙世宏回忆。
一个崭新的嘎拉村也即将正式亮相。

■西藏林芝,东莞市援建的工布圣香藏香厂 资料图
守护绿水青山 收获金山银山
2015年3月下旬,新一届林芝市桃花文化旅游节在嘎拉村开幕。
焕然一新的“桃花村”,迎来天南海北的游客,收入达到70万元。而在2013年,第11届林芝桃花文化旅游节的收入不足5万元。
但从2015年开始,桃花文化旅游节给嘎拉村带来的收入持续增加。2016年120万元,2018年280万元,2019年380万元,2021年420万元。桃花林的门票收入是村集体收入,每年都会拿出一部分给村民分红。
援藏三年,飞逝而过。准备返回东莞的工作组对嘎拉村还有更长远的想法。离开林芝之前,孙世宏和尼玛伟色在尼洋河边长谈,希望尼玛伟色能延续工作组的设想,把嘎拉村建设得更加美好。在工作组的推荐下,2016年底,尼玛伟色成为嘎拉村驻村第一书记。#p#分页标题#e#
“桃花的花期有限,我们就想如何延长旅游时间来增加旅游收入。”尼玛伟色说。嘎拉村的桃花在每年3月10日前后盛开,持续到4月中旬。为了延长旅游季,他们成功试种油菜花,让其与桃花季衔接,花期可延续到4月底。延长10多天的旅游季,最多的一天给嘎拉村带来10万元的收入。
村容村貌、基础设施也在持续完善。停车场扩大了,广场、围墙美化了,表演舞台改善了……尼玛伟色说,他们还争取资金,打造田园综合体,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建设美丽乡村。在这个过程中,工作组的干部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给他打电话,了解嘎拉村的建设情况,帮出主意。
“去年,村里的集体收入达到1000多万元,村民每年的分红都有不少。”真巴行政村党支部书记边巴说。近几年来,嘎拉村生态旅游内涵越来越丰富,村里还组织了运输队,开辟了采摘项目,富民兴村的产业多样化,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好。
守护了绿水青山,嘎拉村收获了金山银山。
早在2016年,东莞第七批援藏干部离开林芝时,嘎拉村就已经成为率先脱贫致富的小康示范村。
嘎拉村村民达瓦坚参是脱贫致富的代表。以前他家里靠种地和放牧,年收入不足3万元。后来他买了车,跑起了运输,再加上分红、土地流转等,一年能有超过30万元的收入。居住的藏式小院子,木栅栏围起绿草坪,果树芬芳。房屋内,客厅宽敞洁净,储物室内整齐摆放着罐装青稞酒、成袋的豌豆和香脆的奶渣。小康生活成色越来越足。
迈入乡村振兴,走向共同富裕。边巴说,嘎拉村将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实现更好发展,让村民生活更加美好。
携手共进 莞藏情深绵延
嘎拉村的巨变,也是东莞援藏工作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从2010年至2020年,东莞市财政投入计划内援藏资金5.49亿元、援藏项目154个。2013年7月至2020年11月,东莞市政府、市直各部门、各镇街、相关企业支援的计划外援建项目资金共6212万元。
东莞派出的援藏干部用心用情做好援藏工作,每一批干部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乡村的振兴、村民的致富、民生的改善作出努力,取得成效。
巴宜区布久乡小康示范镇,是广东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巴宜区东莞工作组打造的精品项目。项目投入援藏资金4320万元,改造了村道绿道溪流和两个观景平台,将布久乡小集镇和“三村三寺三园一林一道”有机结合,整合了旅游资源,配套了特色高原产业,实现了产业精准扶贫。
沿着绿道,踏上“工布原乡”景区的观景台,绿水青山尽收眼底,到了桃花盛开的季节,更是一派“雪域江南”好风光。
在推进布久乡小康示范镇的同时,工作组还推进7个小康示范村建设及巴宜区福利院住房建设等项目。
真巴村的变化,村民扎西平措感受深刻。他在接受采访时说,3年时间,真巴村的村道从一下雨就泥泞不堪变成全部硬底化,房屋围墙也修缮一新,排污管道都装进了村民家中。
当地特色产业也得到发展。在八一镇工布圣香藏香厂打造“党建促脱贫示范点”,带动13户合作社成员和贫困户实现每户年收入1.8万元。在鲁朗镇东巴才村,援建农牧民手工艺品加工厂,并提供品牌和代销服务,户均年增收1500元。
东莞援藏工作组还创新开展“自选动作”,争取东莞市、镇及部门的资金,援建村级卫生室、村级组织活动标准化场所。其中村级卫生室就援建了11间。真巴村村民曾经拿药要去两公里之外的镇里,如今在家门口的卫生室就可以拿到。东莞还选派教师、医生到当地支医支教。
2017年,国务院扶贫办公布全国第二批26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巴宜区就是其中之一。
2019年6月底,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巴宜区东莞工作组进藏。两年多来,工作组突出民生导向,充分发挥东莞在科技、人才、智力等方面优势,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当地农牧民最大限度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工作组持续做好东莞巴宜结对学校交流、粤藏网络教研、联片教研、优质资源共享等工作。加大医疗帮扶力度,增强当地医疗的效率化和优质化。投入1300万元启动实施了巴宜区农牧“产学研检”综合提升项目,为农牧民种植高原农产品提供先进技术支撑。
为培育壮大现有实体经济,按照“倾斜兜底保障建设一批,强党建引领锦上添花一批,着重造血产业扶持一批”的思路,推进8个小康示范村建设,目前已全部竣工验收。投入3800万元实施世界柏树王提质扩容项目,带动社会资金投入3亿元,着力将世界柏树王景区打造成集旅游观光、体验采摘、康养度假的综合体。安排了1.28亿元对巴宜区16个村庄开展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
同时,突出特色优势,以招商引资增强经济活力。投入1580万元,携手京东数字农场等品牌企业把玉麦村打造成为林果示范基地。坚持把接轨东莞作为“战略重点”,促成了东莞高新区、林芝经开区结对共建合作。坚持把平台搭建作为“关键支撑”,组织当地部分企业参加东莞沉香文化产业博览会。投入200万元在巴宜区和东莞设立了5个特色产业和旅游推广中心,开发线上小程序“林芝源·藏小鲜”,构建了线上供销新模式。东莞用真诚书写暖心故事,用实干造福当地人民。#p#分页标题#e#
莞藏情深,携手共进,民族团结进步之花一定会开得更加绚丽多姿。
文字:首席记者 林朝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