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滋味|东莞“非遗酱油”的市场化道路探索

陈佩灵作为东莞非遗厚街酱油酿造技艺传承人,接过父亲根叔的手工酿造酱油传统技艺,在保证传统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她做出了各种尝试,希望“非遗酱油”不仅仅以一篇篇报道停留在大众的美好认知中,更能亲身品尝它的风味,她尝试将其推向市场,作为高品质家庭调料,用于家常烹饪,又或是打造成东莞特色手信,用于礼赠……

但是,晒足720天的超长自然酿晒生产周期和较低产出,较之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高效、大批量产酱油,“无论是产量还是产能,还未上市,似乎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陈佩灵笑着说从未放弃,她始终认为,好东西就应该被更多人认识和分享,好酱油更应该让大众使用,她说,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无论还将迎来多少困难,这都是必经路,也是自己对父亲生前的承诺。

从“送”到“售”的“营销”尝试

2019年,厚街酱油酿造技艺获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誉,陈佩灵作为该项技艺的现任传承人,从父亲陈什根(人称“根叔”)手中接过传承该技艺的接力棒,她感到了压力,同时产生更大动力。

这压力源自如何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让这份延续几十年,未来还可能延续百年千年的传统生产工艺更好融入当下的民众所需?动力则是她坚信这份传统工艺制造品质的美好,好的东西就一定会被人看到,也终究会被人们认可,这是她自父亲手中接过酿制工艺及配方的那天起,就开始不断思考的问题。

但在酱油要如何市场化这个问题上,她和父亲也曾经尝试了不同的方式、方法。陈佩灵向记者介绍,由于传统酿造酱油耗时长达两年,受场地限制,晒制酱油的瓦缸也只能在厂区顶楼摆上百来口,“不用说量产,还未上市,酱油才刚刚出缸就被父亲全部送人了!”陈佩灵说,父亲认为这种传统工艺酿造的酱油,反正产量有限,通过赠送的方式让更多人品尝和了解它的好,就是最好的推广和传承。

但陈佩灵有不同的想法,就连厂里跟着根叔工作多年的酱油工人都反对根叔的做法,“这么好的酱油我们自己都舍不得用,拿来送人,别人也不一定能吃出它的好坏来,太浪费了!”

陈佩灵则认为,要让大众知道这款酱油的好,一定还有比赠送更好的方法,那就是市场化,让大众都能买到这款酱油,“虽然产量有限,虽然价格肯定比工业生产的要高出不少,但如果不推出市场,脱离群众的日常生活,未来传承这门技艺的道路只会越走越窄!”她说,这才是自己真正最担心的问题。

100元一瓶的“非遗酱油”你会买吗?

说到这款传统生晒酱油市场化道路上最难的几个点,除了产量有限,生产周期长以外,那就是较高投入,注定决定了酱油的较高成本。陈佩灵介绍说,由于酱油生产出来按照父亲的标准和要求,一定是要保证纯度,是无其他材料勾兑的酱油原液,加上东北的优质圆粒黄豆等原材料选用,晒足720天,和其间的人力物力投入等成本,最终市场定价200毫升50元,500毫升100元,“定价是个艰难的过程,消费者看到的是一个简单的价格,你甚至没有机会说明,这个价格如何得出!”

面对100元一瓶的“非遗酱油”,记者采访了几位市民,家庭主妇吴女士说,自己肯定不会买,因为这个价格太高了,日常用酱油量较大,觉得“用起来很心疼”;而市民王先生则说,自己对调料有较高要求,平时会专门采购世界各地的优质调料用于日常烹饪,“只要品质好,确实比工业生产的酱油更能突出菜式的鲜和香,贵一点也没问题!”

对于酱油的定价,陈佩灵也有自己的考量,她说,首先作为一款市场化的产品,它不能亏本,但为了让更多人能接受它、推广它,又不会像其他产品那样预留较高利润空间,因此,以定位为东莞手信及特色的手工酱油来打造,在保证成本的基础上,薄利销售。“相比较赚钱,我希望更多人认可这款酱油,愿意买,愿意用!”她还补充说道,毕竟量产有限,推向市场的主要目的还是希望面向市民起到宣传和推广的作用。

“非遗酱油”的日常家庭运用食谱

厂里负责酱油生产的工人对这款酱油的市场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家里长辈拿这款酱油蒸鱼,结果像普通酱油那样大量使用,导致蒸出来的鱼过咸,还得不到长辈的认可,“好酱油还需要真正懂使用的人来用,普通市民不懂使用,也体会不出它的好,有时就成了浪费!”

对此,陈佩灵表示,好酱油要有一个较好,较全的“使用说明”,这不是酱油的问题,而是接下来需要对大众普及的知识。例如,她手中的这瓶自然生晒酱油氨基酸态氮含量已达到0.9克/100毫升,比特级酱油的标准还要高出一些来,如此高含量的物质决定了在日常烹饪当中就有一套独特的使用“秘笈”。#p#分页标题#e#

“例如,蒸鱼时只需滴入几滴,炒牛肉也只需用少量几滴,就能提升肉料的鲜和香,如果是搭配走地鸡的蘸料,可以在少量酱油里加一点水和糖来稀释,进一步提升鸡肉的鲜嫩,白灼蔬菜加几滴,能提升菜的脆口和香味!”但在众多家庭食谱的运用当中,陈佩灵最推崇的还是东莞的一道经典美味——酱油腊味煲仔饭,她说,在正常煲制好的煲仔饭饭面上,加入以几滴“非遗酱油”和一品鲜、少许糖调配出来的调味料一起淋入饭里,再充分拌匀,这样的煲仔饭吃起来味道更加醇香、浓郁。

在“非遗酱油”尝试市场化的道路上,陈佩灵仍在摸索,她说,这是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