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发布实施

【核心提示】

10月19日,2021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广东分会场启动仪式在东莞松山湖举行,在广东省及东莞市相关领导共同见证下,《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称“总体规划”)正式发布亮相。

巍峨山下、松山湖畔,北湖南山、一核四区。总体规划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为总目标,包括构建基础科研体系、推动核心技术研发、加强区域开放合作、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努力使松山湖科学城成为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

总体规划的发布,标志着松山湖科学城建设蓝图已徐徐展开,东莞在深入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起步成势方面迈出坚实步伐。未来,松山湖科学城将在东莞迈向GDP高质量稳定过万亿元并接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发挥关键引领作用,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重要支撑。

围绕四大定位,聚焦三大领域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

松山湖科学城位于东莞、深圳两大城市交界处,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之一,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最密集、自然资源最优越的地区之一。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松山湖科学城,是东莞市委市政府在新形势下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松山湖科学城规划范围包括松山湖高新区大部分区域,以及大朗镇、大岭山镇、黄江镇部分区域,分为核心区和协调区,其中核心区规划面积90.5平方公里(含水域),协调区规划面积41.7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21到2035年,并展望本世纪中叶发展远景。

松山湖科学城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四大定位,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发源地、创新人才集聚地、知识产权示范地、科学人文宜居地。同时,聚焦新材料、信息、生命大三领域,勇担战略性标志性基础研究任务,全面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

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为例,松山湖科学城将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核心,统筹布局国际一流的前沿基础研究平台、大学和科研机构,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包括加快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建设,高标准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为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等重点科研平台,加快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建设进程等。

在创新人才集聚方面,通过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建构国际化科研人才交流平台等手段,促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聚集;在建设知识产权示范地方面,主抓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知识产权保护两个关键。

日前,总体规划已正式获得省政府批复同意实施。批复意见指出,松山湖科学城要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为总目标,构建基础科研体系,推动核心技术研发,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区域开放合作,提升城市综合服务。

到2022年,全面完成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规划布局,开工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和标志性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到2025年,科技实力、营商环境大幅跃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科研能力快速提升;到2035年,建成一批全球领先、开放共享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实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群体性突破,初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北湖南山、一核四区”空间布局

构建全链条全要素创新生态系统

北接松山湖,南靠巍峨山,是松山湖科学城所具备的独特区位及生态优势。按照规划,松山湖科学城将山水生态与科学功能有机融合,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双城联动,形成“北湖南山、一核四区”的空间布局。

其中,“北湖南山”是指彰显北湖、南山的生态区位特色,保育山湖生态绿核,修复山湖生态联系,建立“双核、多廊”的生态安全格局。依托北湖南山的稀缺景观资源,重点在依山环湖布局科技研发功能,营造一流的科研环境与氛围。外围邻近布局中试验证与成果转化功能。

“一核四区”则以大装置集聚区为核,布局大学院所、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产业、莞深科技成果合作“四区”,实现科教、科研、生活、生态有机融合。

其中,大装置集聚核心区位于巍峨山北麓及背山面湖地带,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进一步集聚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一流大学、一流科研院所、头部科技企业研发中心,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带动的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其中,在巍峨山北麓规划建设用地4.4平方公里,保障散裂中子源二期及更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项目落地。

大学院所集聚区位于松山湖北岸,在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等既有大学院所基础上,进一步集聚世界一流大学或学院、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强产学研创空间融合,促进科技成果高效产业化。保障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东莞理工学院国际合作创新区等重大项目顺利落地。

新材料产业中试验证与成果转化区位于松山湖西南岸及科学城大岭山片区,利用相对充裕的土地资源,重点拓展新材料等松山湖科学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战略新兴产业,形成主题集聚的中试验证与成果转化片区。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产业中试验证与成果转化区位于松山湖东部,依托龙头科技企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产业为主导,发展中试验证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加速器、公共实验平台等中试验证与成果转化功能。

同时,充分发挥黄江地处莞深边界,连接两大科学城的地缘优势,积极承接两地科学城创新成果落地转化,打造深莞科技成果合作转化区。

“北湖南山、一核四区”的空间布局,将为松山湖科学城打造全链条全要素创新生态系统,提供坚实的空间保障。

深层次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科学城建设发展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及一系列保障措施护航。总体规划指出,要以科研人才为核心,以全民创新为目标,探索科学城发展新思路,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更深层次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对接国际先进通行规则,有效释放人才、设施、平台、知识、资本等创新资源的潜能,为科学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创新动力,为接下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面建设提供先行示范。

科研人才是推动科学城跨越发展的创新之源。近年来,松山湖共引进各类人才超过2500名,其中教授、研究员等高层次人才近30%,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顶尖人才超过120人,陈和生、王恩哥、汪卫华、方滨兴、李国杰等近68位国家级科学家扎根于此。

围绕创新创业人才需求,松山湖科学城定制供给创新服务与生活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一批湾区一流的基础教育设施,提供高品质的健康医疗服务,加强住房多元保障,打造国际化人才社区,使各类人才安心工作、潜心科研、放心创业,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研的科学家园。

松山湖还加快改革步伐、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全力为各类人才搭建成长进步、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总体规划中专门提到,要创新人才选用机制,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通过与国内外知名高校、中科院等大学、大院、大所合作共建研究院、实验室和研发机构等方式,大力引入各类高端顶尖人才资源。针对重点招引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研项目,实施全产业链、全创新链核心环节的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整团队成建制同步引进,以项目绩效为导向,实施更大力度的激励性事后补助奖励政策。

作为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的平台,松山湖科学城还以开放合作的姿态,广泛携手中科院等多支国内外一流创新力量,全面提升发展能级。

总体规划也提出,全面深化与中科院的合作,落实与中科院共建合作协议,建立院市联合推进科学城建设的协调机制,争取中科院更多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东莞,共建一批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主动对接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二阶段部署,合作共建新材料、微电子等主题产业园区等。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