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石马河,分布着古水道文化公园、农耕文化体验公园、樟洋渡口……如此蓝图,未来或在樟木头镇樟洋村变为现实。近日,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官网发布关于《东莞樟木头镇樟洋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及发展策略研究》(下文简称《规划策略研究》)的批前公示,拟对樟洋村现存山水要素进行保护,规划建设五大主题文化公园。
规划项目以龙山古庙及樟洋村中部传统风貌较集中区域为规划范围,面积为6.98公顷。对樟洋村现存山水要素进行保护,并划定山体水体保护范围;规划对现存历史遗存要素进行保护。

▲东莞樟木头镇樟洋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及发展策略研究总图则
《规划策略研究》提出,对樟洋村现存山水格局进行保护,确保山体、水体保护范围内的山水完整性、遏制破坏山体、水体的行为;对山体、水体保护范围内的现状建(构)筑物进行清理,并进行生态修复;可结合山体、水体性质功能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适当建设与山体、水体规划功能配套的设施及建(构)筑物,包含商业、文化、游憩、服务、管理等功能,建筑物占地面积不应大于公园绿地占地面积的3%。
樟洋村不具备连片保护价值,仅仅针对如下历史遗存划定保护范围:龙山古庙(1处)、碉楼(5座)、古树(2棵)、古井(2口)。
东莞樟木头镇樟洋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及发展策略研究总图则提出,对樟洋村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与保护利用,将“古庙文化、古水道文化、农耕文化、姓氏文化、红色文化”分别与龙山公园、石马河滨河绿道、桔山公园、樟洋公园、富竹公园结合,建设“龙山古庙文化公园、古水道文化公园、农耕文化体验公园、樟洋姓氏文化公园、樟洋红色文化教育公园”五大主题文化公园。同时,规划运用古驿道(石马河水道)、滨水碧道、城市绿道(慢行步道)形成“三道合一”的“樟洋文化线路”,对五大主题文化公共空间、以及联系历史遗存的历史游径进行串联。以“文化线路”实现对樟洋自然格局、历史遗存、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提升区域的整体文化价值和文化活力。
以古庙保护利用为例,龙山古庙保护图则提及,保护建筑所在地块需保持对外的公共可达性,周边建设项目不得影响保护建筑的展示与公共性,鼓励在保护建筑背后山体建设登山步道,并与保护建筑共同打造成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公共空间。
此外,《规划策略研究》提出,在石马河(近桔山公园段)重建“樟洋渡口”,重塑石马河古水道的水运文化;在樟洋姓氏文化公园重建“五姓宗祠”,传承樟洋姓氏文化与宗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