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速看!”“万分危急!”诸如此般抓人眼球的“震惊体”网文,或许大部分人都看过那么一两篇。这其中的许多虚假内容不仅造成了读者的恐慌,甚至让人们的利益在不知不觉间被收割。
今年6月,广州疫情形势吃紧,一些如《万分紧急!广州明日一个不留!》《广州危急!明日戒严封城》等标题惊悚的信息在部分老年人群体中快速扩散,许多人开始听信谣言疯狂抢购物资。
左雨晴 摄
经查,这些推文来自当地一家“信息技术”公司,该公司在疫情期间炮制了大量带有“封城”“戒严”等噱头标题的推文。他们通过博人眼球的方式诱导老年人点击转发,并链接广告引流盈利。据悉,广告公司在后台对文章引流量进行结算,一个点击3毛钱。
而该团伙自3月份以来,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发布了“标题党”推文1300余篇,其中谣言文章600多篇,涉及国家政策、疫情防控工作,浏览量超500万,获利约30万元。
这无异于一种典型的网络技术诈骗,只不过是将重点转移到了疫情之下相对更容易被煽动情绪的老年人身上。但谣言的力量,似乎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凶猛得多。
就拿抢购物资这件事来说,一开始确实只有部分老年人在抢,但后来会发现商场、超市里面也同样聚集了许多来抢菜买米的年轻人。这其中很多人倒也未必是受此类新闻的蛊惑,只是如同“羊群效应”般,看大家都在抢,自己也就顺势加入了排起的长队中。焦虑情绪一旦存在,就仿若盖过了新闻本身的真实与否。
市民在超市购物。新华社记者 唐如峰 摄
疫情确实让人们曾经熟悉的生活节奏有了变化,这种时候其实很多人的心理都是更脆弱的。“震惊体”网文无非就是撕开了人们这一心理防线的漏洞,让恐慌焦虑的情绪肆意蔓延。
网络上的这些“标题党”,为了打造更多“爆款文章”得以变现,不惜编造虚假信息甚至谣言,这是一种典型的网络空间失序乱象。其背后暴露出的是一些人法律意识的淡薄与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面对不实信息,人们当然要多一丝冷静和思考,有不随波逐流的定力。而听信谣言的行为也当然不值得被鼓励,但这还不是原罪,随意煽动他人情绪进行诈骗的行为才是。因此,让这类虚假流量文章的生存空间被无限挤压,掐断其传播的源头,让置身网络的人们有一个相对更安全清朗的社交环境,才是处理此类问题的重中之重。
游客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前拍摄祈年殿形状的雪糕。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人们的认识总是在逐渐走向理性的过程之中。所以在谣言后面总是及时跟着一系列辟谣,甚至有时候辟谣都走在了谣言的前面。但在新冠疫情反复的当下,依然有不少人的情绪在被各种虚假新闻牵动。
这也引申出了一种思考,那就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这不仅仅是对于日常防护、阻断疫情传播的准备,也包含着人们情绪、心理都要逐渐趋于成熟的准备。成熟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有不被谣言带乱节奏的定力,以及明辨事实的智慧。
原标题:《让人恐慌的“震惊体”,别急着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