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随心飞”再亮相:用户称套路满满 业内却说:航司不赚钱!

每年的四季度都是民航传统淡季,近日航空公司为激活冬季出行,再次祭出“随心飞”大杀器。近半个月来,海航推出了“随心飞”新品。而东航的产品在上线前似乎又被暂停发布。

  不过,用户却对大杀器怨声连连,相关投诉主要出现在兑换和退款环节。但有分析人士直言,“虽然没有准确数字,但对于航司而言,‘随心飞’总体是赚不到钱的”。

  作为2020年民航业最有影响的创新产品,“随心飞”前路会如何?有人激流勇进,有人适可而止,“随心飞”产品的黄金时代是否即将过去?

  用户:飞不回套餐价格!

  此次海航推出的“随心飞”产品定价1999元,适用航班日期为2021年11月19日至2022年1月10日,其他方面和之前产品没有大的变化,似乎已经很难让市场再次激动。

  “性价比肯定是1.0更好”,有民航业内人士对海航此次推出的”随心飞“产品士直言不讳。

  “没有半年以上有效期应该不会再入手了”,有的旅客认为,这次海航推出的产品有效期太短。但也有人认为,海航的随心飞价位不到2000元,必然有效期不会太长,如果出行次数较多,还是很划算的。而对于北京的乘客来说,去大兴机场对大部分人都比较遥远,海航的航班在首都机场出发是个不错的卖点。

  疫情后,为促进国内旅游,刺激出行需求,东航第一个推出了“随心飞”产品,引发业内外叫好,模仿者众。

  网上流传着曾经有旅客“薅羊毛”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创下2020年飞行42次的纪录,几乎每个周末都在飞,基本实现了游遍祖国大好河山的理想。但各家航空公司的“随心飞”类产品也都因后续服务的种种问题,引发消费者投诉。

  新浪黑猫投诉的数据显示,“随心飞”类产品的投诉,主要涉及东方航空、海南航空、南方航空、吉祥航空、春秋航空等航司。其中,东方航空“随心飞”产品售卖较多,相关的投诉也最多,在同类产品投诉总量中的占比超过50%,其次是南方航空、海南航空。

  “随心飞”类产品的相关投诉主要出现在兑换和退款环节。

  因疫情原因,很多消费者会临时取消或更改航班,而“随心飞”类产品有取消次数限制,由此产生消费纠纷,导致产生无法退款、账号禁用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航空公司方面的航班变动也容易造成纠纷,如航班取消、出发时间调整、机场调整等等,都会影响消费者出行,进而产生消费纠纷。

  此外,很多消费者反馈,“随心飞”产品在兑换时经常会遇到航班可兑换票数不足的情况,与航司公布的可兑换总量不符,导致没有机会兑换,“飞不回套餐价格”。

  业内:随心飞整体不赚钱

  东航作为“随心飞”产品的开创者,在产品推出后,引发了业内很多积极评价,被认为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最早创新该类型产品的东方航空,在追随者纷纷入场后,为何今年在临门一脚时却后退了?

  据接近东航的人士表示,东航暂停发布新版“随心飞”产品的原因,主要是近期疫情反复,民航局要求航司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此外东航也担心大面积航班取消导致消费者无法兑换 “随心飞”,进而拉高客诉率,并最终影响明年的航班计划。

  该人士透露,东航原本对产品寄予厚望,但现在在考虑是延期发售还是直接取消,还未推出的航司也面临同样的考虑。

  有民航业内人士认为,这并不意外,因为“随心飞”类产品虽然是爆品,但只是特定阶段的产物,不会长期延续。“‘随心飞’类产品的本质就是拿出剩余的客座,刺激旅客的出行需求,仅仅在大量空余座位情况下才成立,随着市场复苏,各家航空公司的客座率已经大幅度恢复,目前航空公司手里没有多余座位给旅客,前提已经不存在了。”

  “随心飞”类产品到底对航司的财务贡献有多大?上述人士认为,“随心飞”的收入和成本比较难界定。“一旦发生挤占座位,成本就很难算。比如成都-拉萨,只要‘随心飞’用户挤占了一个正常旅客,就是大概2000元的损失。它的收入和成本关系比较复杂,到产品有效期过后,才能有效核算。”

  上述人士表示,今年客座率达到了80%,会大概率出现“随心飞”挤占正常旅客的现象。“去年都是在做贡献,但今年可能会更多增加一些边际的损失、机会的损失。虽然没有准确数字,但‘随心飞’总体是赚不到钱的。”

  但他也坦言,“随心飞”的价值在于产品创新,这样现象级的产品创新全球都少见,其创新意义大于财务贡献。“航司们跟进,又有一些联合,还有产品创新接二连三推出,对中国民航甚至全球都有启发借鉴意义。”“它告诉我们,机票不只是卖票那么简单,可以有更多玩法。”

  某家也推出自己“随心飞”类产品的航空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产品实现了既定目标。一方面是提升客座率,补充现金流,此外对顾客粘性也有帮助,“把旅客保留在自己的航班上,有边际贡献。”

  上述人士表示,低成本航司的“随心飞”类产品限制较少,还包含了免费行李,其实还是提升了顾客体验。“而且所有直飞航线都在兑换范围,对于基地外的市场,知名度较低的、新开的航线也得到了宣传。”

  他表示,后续还会考虑继续推出这个产品,“主要问题不是座位匮乏,而是国际市场运力转移到国内后,造成运力的膨胀,希望产品的销售能尽可能降低供需关系的失衡。”

  上述人士直言,有的消费者有航线稳定需求,半年期一年期的产品,面临换季,可能航线会有变化,所以有一些投诉。“预计今年在热门航线和热门日期会出现这种情况。会根据实际兑换情况进行评估,如果会大幅挤占收益,可能会考虑后续减少销售套数。”

  OTA怎么看待这些产品?

  “行业销售模式十几年没有什么变化,‘随心飞’的出现一下子把行业天花板打开了,机票定价模式还可以有新的方式。”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郭乐春表示,后来的盲盒、前程万里、拼团、权益卡等,都是在“随心飞”创新基础上的二次三次开发。

  他认为,其实“随心飞”客源最大的价值在于这批用户已经自己给自己打上了标签,之前行业做精准营销,都是供应方给旅客打标签,准确性不一定理想,“但购买了‘随心飞’并且出行的旅客,是给自己打上了标签,就是高频的非刚性的旅游客源。”

  郭乐春表示,有了这个标签、用户库沉淀以后,航空公司可以做很多东西,做产品出来到底投向什么样的旅客,满足什么需求,都可以在这里实现,会给航空公司后续的营销带来正向反馈。

  民航业内人士介绍,目前航司的飞机利用率已经接近2019年水平,虽然国际航线还不行,但境内利用率已经恢复到110%-120%的阶段,国际运力已经在飞境内,但价格还没有恢复,大概差10个点左右。“只要国际线不复苏,肉眼可见的,最近一两年运价肯定不能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

  他认为,目前航空市场的情况是运力供过于求,需求可能略有增长,但运力大幅投入。“‘随心飞’的出发点是有运力没需求,所以空余座位可以以极低成本拿出来,但现在是有运力有需求,但是没有价格,所以还需要创新的产品来平衡。”

  民航专业人士林智杰认为,今年四季度的民航市场情况可能还不是很乐观。“本来四季度就是民航业的传统淡季,又遇到多地相继出现疫情,进入秋冬季节后,病毒散发可能更难杜绝。民航业的日子会更难过。”

  他建议,民航业从市场和服务两个方面找出路,首先要刺激新需求。”在疫情散发背景下,学生不能出门,亲子游影响很大,商务出差也会减少,能不能挖掘出新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