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典型案例⑬|黄江攻坚10大类20个方面民生实事,提升群众幸福感

“鸡啼岗的‘断头路’打通之后,不仅生活上更加便利,收入也随之涨了不少,幸福感也明显提高。”黄江镇宝山社区鸡啼岗村村民黄绍波端上一杯茶,慢悠悠地向记者介绍这两年生活上的变化。每当他讲起,与以前相比,生活如何变得更美好的时候,记者也能感受到笑容下的满足。

从整治城市“六乱”到开展全镇大清洁,从实施后巷环境美化到全方位公园景观提升,近日黄江出台的一系列举措备受群众好评。今年以来,立足“黄江镇民生十大实事”,该镇按照“群众下单、党组织及时接单处理”模式,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并归纳成10大类20个方面进行集中攻坚。

交通发展滞后、城乡形态混杂、旧城街巷脏乱……一个个问题和线索,实则是每一名黄江市民的心声和期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之间还存在差距。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最突出的问题抓起、最现实的利益出发,采取更加精准有效的措施,才能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

■黄江鸡鸣岗“断头路”打通,现已正常通行

打通多处“断头路”

11月22日早上6时30分,鸡啼岗村村民张连龙看了看时间,伸了一个懒腰,随后下床洗漱、叠衣,再叫小孩子起床、换衣服、吃早餐等。7时30分许,张连龙哼着小曲,把小孩子送到顶头围路的黄江镇中心幼儿园上课。时间充足有余。

很难想象,几年前的他为了防止车辆堵在路中间,而不得不早10-15分钟出发。“以前从起床到洗漱再到出门,都非常紧张。自从‘断头路’被打通后,时间节省了许多,睡眠时间也相应增加了。”

鸡啼岗顶头围路是搁置十多年的“断头路”,由于路中间有房屋,导致道路歪歪扭扭、路况极差,十多年来,附近的村民苦不堪言。家住顶头围的居民黄婉婷说,以前顶头围路只是一条水泥路,仅能勉强会车。水泥路旁边就是泥路,每到下雨,她的轿车就会弄得一身脏,只能经常洗车,费钱费时间。“泥路本来就不平,小车开得比较颠簸,体验感非常不好。”

今年年初,黄江镇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头雁”作用,通过筑牢基层党建战斗堡垒,痛下决心,对全镇多条“断头路”进行集中攻坚,鸡啼岗的顶头围路也是其中之一。

如今,鸡啼岗的顶头围路已于2021年7月1日开通,从原来的两车道摇身一变成为六车道,道路更直更漂亮。宝山社区鸡啼岗村党支部委员黄锦湖说:“顶头围路打通后,将打通环城路到镇中心区之间的连接,让市民去镇中心、黄江公园等地更方便。”

黄绍波是顶头围路第一批拆迁户,原来住在已有几十年历史的“低矮差”平房里,一楼出租给“三来一补”企业,每个月仅收入2000多元租金。如今,他已经住上小洋楼,其余部分出租给别人,租金也翻了番,生活品质直线提高。“以前小车都开不到家门口,巷子又黑又暗,出入也不方便。现在路打通之后,人也多了,租金也随之涨起来了,收入高了,生活也更美好了。”

截至目前,鸡啼岗、袁屋围等多处“断头路”已全面贯通,多年悬而未决的征地问题得到解决。道路通畅是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大事,打通“断头路”,实际就是打通了“民意路”,变为“连心路”。黄江打通“断头路”成绩的背后,实际是职能部门以坚强的党建力量为统领,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的集中体现。

口袋公园装满“大幸福”

“现在,家门口就有一个口袋公园了,幸福感满满。”田美社区胜前岗村村民叶效平笑着说。每到傍晚,叶效平都会带着小孩子来到胜前岗荔枝公园散步、游玩。“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现场交流越来越少,这个公园成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促进村民之间的交流。”

记者了解到,胜前岗荔枝公园以前是一块荔枝园,树叶多,蚊子多,下雨导致泥土流失,村民种菜施肥味道大等,都是荔枝园的槽点。考虑到附近没有小公园,且群众对公园的需求日益强烈,胜前岗组织实施荔枝公园改造升级。

胜前岗村党支部书记叶亮华介绍,该项目纳入黄江镇乡村振兴社区(村)亮点项目“以奖代补”。胜前岗荔枝公园改造升级工程总建筑面积约为7366平方米,荔枝公园改造升级工程款来源为财政资金补贴70%,其余30%由村集体自筹。该工程于2020年9月动工,2020年12月完成。

据介绍,口袋公园建设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裸露地、道路节点、路头转角等零散空间,优化城市绿地布局,精心打造休憩空间,让一块块零星地重新焕发生机,让越来越多不起眼的边角地成为散落在居民身边的小公园。

如今的胜前岗荔枝公园,每到下午5时30分后,都充满了群众的欢声笑语,小朋友在儿童游乐健身区奔跑、玩耍,村民相互拉家常。叶亮华认为,胜前岗荔枝公园的升级不仅为附近居民和企业员工提供一个免费的休闲场所,提高了胜前岗村人居环境的软实力,同时也响应了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黄江新市社区后巷整改“文艺范”十足

脏乱巷子“大变脸”

近两个月,家住江海城片区、年仅6岁的小蔡特别高兴。他家楼下的小巷子经过改造翻新,连地面也重新进行修整,整体变得干净整洁的巷道,让他有机会得到父母允许,在巷道里来回骑小三轮车。

这条巷子是文康一街后巷,记者看到地面不仅进行了硬底化,还铺上了瓷砖,看起来更加美观;在巷头与巷尾处都有墙绘,中间部分则用同一颜色粉刷,还重新规划雨水分流,解决积水问题,防止蚊虫滋生;在后巷两侧修建了铝扣板线槽,将“三线”全部藏入线盒内……小巷子“大变脸”得到周围居民的连连称赞。

“污水横流,脏乱差,市民都不太愿意在巷子里走,这就是以前这条巷子的状况。”新市社区党委委员陈慧玲介绍道,今年8月份开始,新市社区对该巷进行整治。作为新市社区乡村振兴的重要项目之一,小巷子整治工程得到不少群众的称赞。为了推进乡村振兴项目,提升辖区人居环境水平,新市社区党员干部夜以继日地开展工作,争取将每个细节落实到位。

此外,新市社区充分利用街头巷尾的闲置地、“边角料”,打造新市社区街心小公园,得到了市民的点赞。

记者了解到,新市社区街心小公园位于新市社区西江四街19号空地,约200平方米。场地改造前环境较差,土地不平整,杂草丛生,还存在滋生蚊虫等问题,影响市容市貌。记者在现场看到,新市社区根据现状环境、人文历史等内容,以“共享、交流、休闲、舒适”为设计目标,通过对100余平方米的空地进行清理、平整土地,进行健身设施、休闲步道建设,配套休闲设施,提供给附近居民使用,还增加了垃圾分类宣传教育设施及墙绘,打造了一个集健身运动、休闲娱乐、科普教育、活动交流于一体的社区街心小公园。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