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银瓶合作创新区是东莞的四大战略平台之一,银瓶高端装备产业基地是东莞的七大产业基地之一。当前,谢岗镇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来临之际,东莞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了谢岗镇委书记叶可阳。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回顾过去的五年,叶可阳介绍,谢岗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以赴推进“双统筹”工作,奋力让“山水谢岗幸福安康”美好蓝图变为精彩现实。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立足“双万”新起点,叶可阳表示,将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依托“平台+基地”的优势,不断探索跨越式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持续释放生态优势和绿色发展空间潜力,努力将谢岗建设成为“大美生态之城绿色发展新极”。

▲谢岗镇委书记叶可阳
新答卷:
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大跨越大提升
东莞日报:过去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东莞上下攻坚克难、奋进新时代,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过去五年,贵镇交出了一份怎样的新答卷,能否用几个“关键词”或“数字”,盘点一下贵镇这些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亮点?
叶可阳:攻坚克难显担当,团结奋进谱华章!过去五年,我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以赴推进“双统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大跨越、大提升、大变化,奋力让“山水谢岗幸福安康”美好蓝图变为精彩现实。
多项指标争先进位。固定资产投资2020年达76.8亿元,连续两年增速全市第一。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14.2%,增速全市第三。2020年河长制工作全市第一,环保责任制考核、精细化管理等工作均排名全市前列。连续两年荣获领导班子年度工作优秀镇街,综合考核全市第三。
两大平台厚积薄发。银瓶合作创新区和银瓶高端装备产业基地两大平台加速释放发展新动能。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脉络更加清晰,省市重大项目从2016年6个增加到今年31个。今年共签约10个产业项目,总投资115.9亿元。教育医疗配套逐步完善,近五年,新增学位2970个,谢岗医院成为全市首个市镇医联体,今年成功创建二甲医院。
山水谢岗展露新颜。建成17公里“万里碧道”,银山湿地公园、33个街头小景和7个口袋公园建成开放,银瓶湖湿地公园启动建设,山水公园城市格局逐步成型。完成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试点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等专项行动,人居环境全面提升。粤海大道、爱民大道建成通车,29号路、谢岗大道、大黎路非涉铁段完工,“五纵四横”路网骨架逐步构建成型。

新起点:
建设“大美生态之城绿色发展新极”
东莞日报:当前,东莞正谋划立足“双万”新起点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奋力向建设更高水平的新一线城市挺进。对标东莞打造高品质现代化都市、湾区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之都、民生幸福美好城市等目标,结合镇党代会确定的方向,贵镇接下来有哪些发展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
叶可阳:市委书记肖亚非指出,谢岗生态资源丰厚,是我市最有潜力的后发区域。这让我们更加坚定绿色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立足开局起步之年,凝心聚力谋发展!下来,我镇将大胆开辟跨越式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持续释放生态优势和绿色发展空间潜力,力争五年推动GDP、规上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企业数翻一番,到2026年全镇经济总量超过200亿元,将谢岗建设成为“大美生态之城绿色发展新极”。围绕这一愿景,谢岗镇将重点围绕经济、生态和民生等方面推进:
一是做强经济“双引擎”。聚焦招大引强,将两大平台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3个“超百亿级”产业集群。整备两块各1000亩以上的连片土地,力争五年内引进8个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2个投资50亿元以上超大龙头项目。
二是写好山水生态文章。打好生态牌,重点发展文旅康养产业,依托“一山两湖”自然资源和八卦村等人文资源,引进企业开发大型文旅项目,探索“点状供地”,发展民宿、酒店和餐饮等配套设施,建设旅游康养福地,锻造文旅新名片。
三是共建幸福安康家园。积极办好各项民生实事,全力争创全国文明镇,以绣花功夫做好城市精细化管理,统筹好安全和发展两件大事,全面筑牢社会安全底线。推动镇属企业改革,探索镇村集体资金合作投资项目新模式,不断壮大镇村集体经济。创意实施灯光亮化工程,加快建成29号路、博深高速沥林北互通新增谢岗出入口改造工程,并提前谋划深惠城轨在谢岗镇设站,打造双TOD联动发展圈。

新作为:
抢抓风口打造“321”百亿级产业集群
东莞日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一直是东莞的鲜明城市特色和重点发展方向。作为市重大战略平台之一,贵镇在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发展先进制造业等,推动高质量发展、展现新作为方面,有哪些发力点、硬举措?
叶可阳:新蓝图美景美好,新征程催人奋进!接下来,我镇将聚焦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定位,抢抓新一轮产业发展风口,重点围绕造集群、引龙头、优生态、促创新、聚人才等方面,更好、更快推动谢岗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把工业经济作为我镇发展的“压舱石”,紧紧围绕发展先进制造业,抓住重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动员全镇上下解放思想、优化环境,主攻“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持续强化平台建设,紧扣“321”产业体系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二是坚持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方向,严格企业准入门槛,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发展光伏等清洁能源产业,推动更多生态友好型企业落户,利用粤电和华能两大电力支柱项目,培育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控制单位GDP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力争实现逐年下降。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立优质企业培育库,落实“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政策,用心用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深化与西北工业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校的战略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和人才优势,深化产学研合作,助推资源互通、成果转化。力争5年内实现本土上市企业“零突破”,到2026年,实现R&D占比达3.5%,高新技术企业翻倍突破2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