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谈钱很现实,也请留一点理想主义

前日,走进影院看《爱情神话》,中年男女的犀利幽默扑面而来。走出影院,本着“觉得鸡蛋好吃,也要认识下母鸡”的心态,上网查了查导演邵艺辉。我一边感叹,这小姑娘真是“灵啊灵啊”;一边被她的这句话震撼:“花十年拍烂片和在家看十年好电影,是不一样的。”
原来,邵艺辉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也曾“造了一次反”。她并未像其他人一样,一头钻进热钱涌动的影视圈,而是慢慢沉淀、等待心中所爱。当然,有人需要扛起家庭重担,有人还有助学贷款要还,不是每个人都有慢就业的选择权。面对金钱和热爱,哪个才是找工作时的首选?
最近,有个热搜也很应这个景,话题词是“本科毕业月平均起薪5825元”。数据来源是北京大学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该课题组于2021年6月起对高校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包括我国东、中、西部地区19个省份的34所高校,样本量超过2万人。
结果显示,2021年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的月起薪算术平均值分别为14823元、10113元、5825元、3910元;学工学、理学和交叉学科的薪资位居前三,分别为8341元、7909元和7838元。总结一下就是,要想毕业多赚钱,学理强过学文,博士强过本科,名校强过普校。
单从结论看,这份毕业生“钱途”指南符合大众认知。问题出在钱上,为了本科毕业生到底能不能赚到五千多元,微博网友吵翻了天。这也让我想起另一份调查:00后大学生对职场薪资比较乐观,超过两成人预期毕业月薪过万,还有六成多大学生评估毕业十年内后年入百万。
有人感叹,这是理想的钱包很丰满,现实的工资很骨感。因为掐指一算,即使月入5825元,本科毕业年收入还不到7万,距离百万年薪实在太过遥远。
可换个角度看,按《中国统计年鉴2021》数据测算,20%的低收入组家庭,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八千元。若以收入论英雄,走进象牙塔深造,仍是保障“钱途”的首选。
话虽如此,读书却不能只为黄金屋。古语有云,读书人要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时代变迁,读书人心中也总有几分不变。即便没有改变世界的宏愿,也总有不被世界改变的坚持。
实际上,与70后、80后毕业生相比,新一代大学生家境相对优渥,他们正在用实际行动重塑择业观和创业观。例如在媒体采访中,“00后”毕业生泠航认为,决定求职方向的不是薪资,而是“一份工作是否具有创造力、是否能给予他足够的参与度、是否让他有实现从0到1的突破的机会”。
《2021大学生就业力报告》也显示,“00后”的就业去向呈多元化趋势,不少人选择自由职业、自主创业、慢就业等方向,以寻找自我价值。据统计,近三分之一的毕业生有从事自由职业的打算。其中包括做小龙虾、螺蛳粉、上门美甲、直播带货……
吃螺蛳粉,别忘加酸笋,考量如今大学生就业方向,也别光惦记那点钱。
回到文初导演邵艺辉的故事,身为观众,我想感谢她“甘坐十年板凳冷,不为金钱遮望眼”的经历,因为这才有了如今的“爱情神话”。
作为已经毕业好多年的前辈,我也想跟大学生们说上一句:一生也许不只择一业,但爱一行是干一行的前提,在择业这件事上,谈钱很现实,但也请给自己留点理想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