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概述
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庄村党总支根据洪梅镇委关于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雁行计划”的决策部署,创新实施“雁行计划”项目,激活“村党总支+党员干部+群众”红色力量,凝心聚力加快“工改工”、“一村一品”、“数字乡村”等项目建设,有效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
成果展示
01 汇聚红色力量 有力推动“工改”
洪梅镇河西连片统筹示范区,以望沙路为中轴线,东至洪屋涡水道,南至新庄桥,北至规划梅沙大桥及连接线,是水乡功能区启动创建连片“工改工”改革创新实验区的试点项目,也是全市最大连片“工改工”项目,总面积约3467.2亩,其中新庄辖区范围约600亩。

△新庄村城市更新项目签约仪式
统筹“红色力量”。自洪梅镇河西连片“工改工”项目正式启动以来,新庄村党总支把推进“党建+工改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构建“镇委统一领导、村党总支牵头抓总、部门协同推进、群众主动参与”的工作格局,深入推进“党建+工改工”新模式,着力解决用地供需矛盾突出、规划实施难、土地集约度不高等问题。探索构建党建、工建、产改一体化推进机制,在征地工作方案制定、讨论、解释、表决全过程让党员充分参与,进一步提升“红色力量”辐射效应。

△会议商讨解决难题
用活“头雁力量”。探索实行村“两委”干部项目包干责任制,创新“三个一”工作法,即“一个片区+一个负责人+一抓到底”,制定“工期表”和“施工图”,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将各项工作部署项目化、事件化,做到工改周总结、月汇报。激发村干部发挥“头雁”作用,将“工改工”项目推进完成情况纳入村干部年度考核重要指标,对项目推进较快的村干部进行表扬表彰;对工作项目推进较慢的村干部进行提醒约谈,倒逼村干部压实责任。截至目前,“工改工”片区新庄辖区内业主签约率达100%,签约工作已基本完成,清拆行动已全面铺开。

△清拆行动
激发“内生力量”。组建青年干部梯队,动员片区内先锋党员带头讲解相关政策、听取群众意见、破解项目推进难点问题等。邀请“两代表一委员”、“五老”等先进力量建言献策,让“主人翁”全程参与、监督、管理城市更新暨“工改工”项目和后续运维管理。

△党员入户协商
乘河西连片“工改工”项目东风之势,新庄村将为全力打造东莞数字经济产业基地提供优质产业空间载体,以“工改居”片区收益反哺“工改工”片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新庄村的人居环境,提高村级收入。其中单元2项目,新庄村占3.3万平方米,通过改造,新庄村可获3600多万元收入,及1.8万平方米工业厂房物业;单元8项目,面积约1.8万平方米,通过该项目,新庄村将可获2700多万元收入,及1.2万平方米工业厂房物业;以旧厂房为主单元11城市更新项目约100亩,将可得收益1.58亿元及3万平方米物业。

△特色水岸

△工业大厦
02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打造水乡特色示范村庄
新庄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创建水乡特色示范村庄为载体,全方位挖掘水乡本土资源,打造具有水乡特色的一河两岸休闲长廊,在产业、乡风、生态、宜居、治理等方面超前规划,集全村之力加快推进水乡特色示范村庄建设。
突出制度创新。探索实施“党建+一村一品”乡村振兴计划,成立水乡特色示范村庄领导小组、村级“两委”干部项目承包小组、共建共管共享宣传小组,围绕整治农村环境、建设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做强产业支撑、抓好建后管护五方面内容,明确村级工作重心。建立“挂点部门单位+工程建设第一责任人”走访机制,将工程项目与村级“两委”干部实名制挂钩,每名“两委”干部每年具体包抓1—2个项目,确保责任到人。

△环境问题现状
突出水乡特色。立足水乡优势和特色,打造占地面积约6亩的党建主题公园,将百年党史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打造集党建文化、生活休闲、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党建“新引擎”。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对村口标识形象、道路铺装、违规整治等等工程全面升级改造。结合新庄村独特的水文肌理格局,打造具有水乡特色的一河两岸休闲长廊,对村河流、生态环境进行调查,为村民提供一个优美的景观环境。

△水乡特色休闲长廊
突出村民自治。建立完善管护长效机制,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管护标准等内容,制定村规民约,调动村民爱村护村管村治村的自觉性,引导村民自治共管,塑造水乡特色示范村庄新形象。
03 建设智慧乡村 创新乡村治理模式
2021年以来,新庄村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乡村振兴工作紧密融合,高标准推进数字赋能,贯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服务群众多点融合,用智慧发展绘制基层治理智能化、智慧化、数字化的美丽宜居新庄新蓝图。
以“智”兴村。构建“红色”矩阵,由村党总支牵头,将全村划分为7个责任网格,每个责任网格确定1名村工作人员,承担信息采集更新、民情民意联络等职责。建立民生需求项目库,按时间节点分阶段部署,高起点规划引领,做好前期调研、招商引商、信息采集、宣传推广、运营维护等工作。目前,该项目已联系第三方公司进行方案设计,后期数字品牌带动产业发展方案处于研讨阶段。

△划分责任网格
以“智”惠民。围绕村民的实际需求拓展覆盖内容,延伸功能模块,整合资源,分类型、分层次打造村民移动学堂。打造“4+1+N”智慧乡村治理模式,即“4个支撑板块+1个智慧乡村综合管理中心+N个智慧线上应用”,梳理与村民密切相关的四务公开、健康医疗、政务服务、产业政策等多项服务,让基层群众“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

△智慧乡村设计大纲
以“智”赋能。推广一体巡防,依托智慧乡村设备,在线抓拍违章停车、占道经营等城市治理多发问题,通过系统平台自动感知附近巡查人员并快速派遣处置。推进一同参与,设置“微治理”反馈栏,群众可用文字、照片等形式报送社会治理事项,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和监督,做到“有话好好说,有事好商量,好坏我来评”。推行一键问效,分类制定村级干部考核办法和细则,实行线上“一键”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