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数据实时上传,实时分析,精准定位,实现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大数据靶向治理”,“东莞蓝”得以刷屏朋友圈。凭借扎实的成效,东莞市生态大数据智能监管与数据管理平台项目(一期)获评2021年度东莞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优秀案例。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2021年,东莞市生态环境局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强化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执法监测,严守监测数据“生命线”,为推动“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坚实保障。

监测网络更加完善
2021年,东莞坚持深化环境质量监测和预报预警,不断优化监测站点,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陆海空、地上地下、城市农村协同布局。
其中,建成覆盖全市各镇街(园区)的“46+2”大气自动监测网络、预警饮用水源地和主要江河的“14+1”水质自动监测网络,以及监控东莞海域的4个浮标监测站;地表水常规监测涵盖江河湖库、城乡饮用水源地共布设断面143个,以及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密监测断面88个;声环境质量监测涵盖功能区、区域和道路交通共布设244个点位;完成66个国控、128个省控和336个市控土壤监测点位及2个地下水国控监测点位的布设;逐步完善以1个静态村庄、逐年开展动态村庄轮换监测为原则,在全市村域内布设动态村庄的监测网,动态村庄选取覆盖到全市50%以上镇街。

▲东莞市大气复合污染监测网络点位
登陆东莞市空气质量实况与预报发布平台,细颗粒物PM2.5、臭氧、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6项污染物的数据,一目了然。
在东莞生态环境监测站的大屏幕前,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数字监控。通过分析各个站点的监测数据,可以精准地对区域大气污染情况进行判断,全面提升大气污染防治的精度和准度。
实时分析、精准治理。目前,东莞市生态大数据智能监管与数据管理平台接入了全市各监测站点的数据,通过实时分析,精准定位,实现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大数据靶向治理”,构建“人防+技防”体系,通过“监控、发现、处置”,实现“治气闭环”,进一步改善全市空气质量。

▲生态环境执法人员现场检查环境监测机构
监测能力更加提升
东莞生态环境监测站建成布局科学、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的新实验室,建筑面积3515.7m2;现有监测仪器2978台/套,资产原值合计超过1.4亿元;资质认定承检能力覆盖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辐射、固体废物、土壤和沉积物、噪声和振动等6大类752项次(其中,地表水109项、地下水78项、土壤50项、环境空气VOCs58项、危废鉴定30项)。

2021年,东莞组织开展全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双随机”监督抽查工作,现场检查环境监测机构17家,累计出动执法、监测技术人员136人次,随机抽查检测报告1904份(其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和竣工验收监测、排污单位日常VOCs日常监测等两类检测报告抽查数量占抽查报告比例不少于30%)。
对检查发现涉嫌存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行为移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法依规处理,对于存在轻微不规范问题要求限期整改,为有效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整体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监测人员开展定点收治医院废水监测
作用发挥更加突出
2021年,东莞累计出动现场监测人员8218人次,与执法部门联动开展中央环保督查、污染源“双随机”、污水厂运管分级监管、生活垃圾处理企业、自动监控设备比对、入海排污口等各类专项监测任务,累计监测企业2552家(次),出具监测报告2555份,为打击违法偷排、超标排污提供了有效处罚依据。

深入开展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生态环境应急监测,每月开展8家定点收治医院废水、6家接纳定点医院污水的污水处理厂出水的消毒杀菌效果监测及2个饮用水源地(东江南支流和中堂水道)余氯和生物毒性2项疫情防控特征指标加测,每季度开展其他34家发热门诊重点医院废水消毒情况和安德宝医疗废物环保处理有限公司废气监测,为市防疫指挥部制定防疫决策防止次生灾害发生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2022年,面对“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的管理新要求,东莞将坚持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加快补齐数据深度挖掘与综合运用、水生态监测等能力短板,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水平,有力支撑东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