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五位⑤|东莞:解决就业“大问题” 满足民生“大需求”

编者按: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东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统一部署,按照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要求,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学位、病床位、停车位、养老床位、就业岗位“民生五位”等“急难愁盼”事项,在攻坚克难上见真章、在担当作为中求实效,真正把为民宗旨体现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年来,学位、病床位、停车位、养老床位、就业岗位等“民生五位”项目取得了哪些实效?为总结我为群众办实事成效,展现解决“民生五位”问题的为民初衷、攻坚故事、群众获得感,东莞广播电视台推出系列微纪录片《民生五位 实事答卷》。

五位(就业岗位)[00-00-20][20220130-153518565].jpg

就业是谋生之本,对于刚刚迈入“双万”城市的东莞来说,高速的经济发展吸引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就业问题、竞争压力也随之而来。如何扩宽就业渠道,解决再就业问题,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一些无业或想再就业的人来说,他们的前路在何方,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五位(就业岗位)[00-01-11][20220130-153601591].jpg

在沙田,有一家由黎满林夫妻俩共同打理的小店,经营着各式下午茶、手作食品,平日里光顾的基本都是老熟客。当初黎满林靠一道卤味鸡爪起家,看似普通,但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马虎。

他对食物的这股认真劲,只因他有一份“野心”,而这恰恰体现在他取的店名“我是传奇”里。“店名取自一部电影的名字 ,我就不想自己过得那么平淡 ,我要做点事情出来。”

五位(就业岗位)[00-01-56][20220130-153645976].jpg

2020年初因疫情暴发,黎满林一直没找到新工作。出于对食物制作的兴趣,他走上了这条创业之路,但做生意没有想象的容易,尤其是坚持只做一种味道,他发现现实远比想象中难。“我想做专业一点,只做鸡爪,后面发现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当时我一天做20斤鸡爪 ,就算卖完也就三四百块,生意很一般。”当时小店的收入,仅能齐平店租和电费。

同时他还面临家庭式作业带来的出品不佳的问题。“以前我们卤出来的颜色不好看,偏黑且不怎么香 ,做出来的产量不高 。”

五位(就业岗位)[00-03-08][20220130-153710330].jpg

如何提升品质,提升利润空间是亟需解决的两个问题。在机缘巧合下,他发现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沙田分局正举办“粤菜师傅”潮汕卤味培训班。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黎满林掌握了卤水制作的基本技能,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意里,加上他对食物的认真态度,不断钻研,小店的出品有了提升,生意也慢慢好了起来,有食客把这里当成了第一食堂。

黎满林高兴地说:“消费者挺喜欢这个味道,他们说为什么现在的卤水和以前不一样 ,比以前好吃多了,我的营业额比以前好多了,至少翻了一番。”食客则说:“不错啊,因为颜色各方面看起来很好。”

虽然食客反响不错,但黎满林并不想止步于此,未来他仍想通过技能提升为小店增色。“未来继续学习,把自己变得强大一点,要对得住‘我是传奇’这个名字。我想去学烘焙,因为我这里没有糕点,所以我想去学,再增加一些新的商品。”

五位(就业岗位)[00-04-19][20220130-153738310].jpg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岗位也是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去年11月,随着“粤菜师傅”金箸奖烹饪电视大赛总决赛的成功举行,历时一个月的2021东莞市技能节圆满落幕。近年来,东莞深入落实“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充分发挥三项工程“小切口”实现民生“大变化”的撬动作用,努力打造东莞技能人才新品牌。

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高训中心副主任陈伟波:“通过‘创意粤菜 品出东莞’这样的口号,希望可以打造更多的名厨、名店、名菜,将产业、创业和就业结合在一起,为我们东莞粤菜师傅高质量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

“粤菜师傅”是东莞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剪影。这背后,映射的是市委、市政府及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一系列“硬核”举措。为更好地服务就业困难群体,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市人社局认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动倾听就业困难群众心声,开辟就业困难群体公共就业服务绿色通道。

五位(就业岗位)[00-05-20][20220130-153752563].jpg

在常平,今年51岁的陈见银在某家庭服务公司做着对接月嫂、技能培训等辅助工作,在踏上家政这条路前,她曾是一名经营毛织厂的小老板。当时45岁的她,因为“坐不住”的性格,琢磨着找点事做,却面临着还未到退休年龄再就业的困境。“我在2014年之后就没开厂了 ,14年的时候我已经45岁了,这个年龄很尴尬,公司考虑到你要买社保,不会要你,你再去找比较辛苦的工作,自己也可能深入不了。”

当时,村里为妇婴护理培训班做的宣传吸引了她,正是这次为期8天的学习,把她带进了家政这一行,她还因此开启了“疯狂”就业考证模式,考取了初级厨师证、育婴月嫂证书等等。

对于中年人再就业的现状,除了要攻克“硬件关”,更重要的是如何兼顾家庭与事业,迈过一道“家庭关”。有家人的支持,她才能安心发展“事业”。

五位(就业岗位)[00-06-29][20220130-153817496].jpg

这些年,她看到了不少靠工作获得回报而感到自豪的学员,看到这一个个小而有力的课程带来的人生轨迹的转变,她也看到了当中的意义。“很多人在不知道从事什么工作的情况下,通过课程的学习,靠自己的能力赚到一份工资 ,都会回来感谢我们,譬如会拿锦旗过来,和老师说‘我拿到一支锦旗,很开心’, 觉得被人认同是很不一样的。”

谈起会工作到多少岁,她坦言:“目前来说,我没有想着不做,我的目标是做到55岁。”

黎满林和陈见银的再就业路,是东莞千万就业大军寻找职业发展方向的缩影。无论是外部环境的冲击还是个人因素带来的就业转变,都不过是漫漫人生路里的一个拐点。如何在拐角处见转机,这其中离不开人力资源局和社会保障局创造的可能性。

据了解,东莞全市就业人口规模超500万人,是全省就业大市。近年来,东莞提出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建设技能培训生态,累计完成164万劳动力学历技能素质提升,累计新增技能劳动者(技术工人)达62.9万人,总量达到125万人。完成“粤菜师傅”培训7054人次、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90.7万人次、家政类培训48900人次。去年9月,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出台3.0版“促进就业九条”,从“稳岗位、育增长、促重点、强技能、优服务”五个方面,提出九条共27项72个政策措施,促进各类劳动力在莞乐业成长、与城市共生共荣。

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陈智武:“围绕着共建成长之城 ,提升人力效能的主题主线来推进相关的工作落实,使东莞成为各类人才聚集的地方,也推进更加充分、更加高质量的就业跟创业。”

(记者 何雅诗 阳玉明 刘星)